|
    蜀道,即通往蜀地的道路。狭义的蜀道,是指由古长安越过秦岭、巴山,到达四川的道路。主要包括关中通往陕南的子午道、褒斜道、陈仑道、傥骆道以及由陕南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3000多年来,汉阴与蜀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蜀道的部分就通过古汉阴县境,汉阴出县的北南大通道,就要靠古蜀道的子午道和荔枝道。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两条古道。     子午道是翻越秦岭的一条重要的古驿道,因为从起点到终点为南北向走势,古代称北为子,南为午,故名。子午道的历史比翻秦岭的另外几条道路褒斜道、库谷道和傥骆道的时间要早很多,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开通。     史书记载,子午道的起点是杜南,位于长安东南郊。由杜南沿着子午谷上秦岭北坡,翻越秦岭大梁,到东江口。因为它的起点对应的是京畿长安,所以这段道路的位置始终没有多大改变。但是到达秦岭南坡以后,情况则有较大变化。秦岭南坡子午道在历史上出现过几次改道,改了新道旧道也依然沿用,事实上等于出现了几条分支道路,可以确定有东、中、西三条主要路线。      东线,是战国时期最早开辟的路段。这条路线的目的地是直达汉水中上游唯一的政治经济中心汉中郡郡治,即通往现在的安康城。这条道路的大致走向是这样的:由古磉墩经宁陕县胭脂坝、太山镇,向南入古汉阴的火镰沟,翻过小小的一座山梁,到达今汉阴铜钱,再沿恒河上游汉滨区叶坪镇到王家坪,然后沿着平坦开阔的恒河,经汉滨区紫荆镇、大河镇直达恒口镇。再向东20多公里就到了汉中郡郡治西城县。     中线的产生,是因为东汉初期全国行政区划有所调整,西城县失去汉水中上游首府地位,汉中郡郡治迁往南郑。长安到南郑如果走原来的子午道,需要从恒口右折向西,经汉阴、石泉池河,翻饶峰岭进入汉中盆地,迂饶艰难,很费周折。比较便捷的路线则是从宁陕太山镇改走直水(池河)。直水也是平坦开阔的河谷,此道由宁陕太山镇经龙王沟、铁炉坝(后两处过去归汉阴管辖)迎凤、青石、中池、前池到今池河镇,再向西折行翻饶峰岭前往南郑。汉中郡郡治迁往南郑以后,直水道路便成为子午道秦岭南坡通往南郑的主道。     西线,是南北朝时期,为了提高子午道的使用价值,又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和改建。由于子午道东线和中线都是沿着秦岭南北两坡的河谷开凿的,常常会被洪水冲坏,修整起来很费事,所以南朝萧梁时期王神念又将子午道南段西移,凿山填沟,改由宁陕江口附近翻山向南再西折,经旬阳坝、关口(宁陕县城)、石泉两河镇、南子午镇,再向西经洋县、城固抵南郑。新辟的西线称为“干路”,其走向大抵与现在的西万公路吻合。不仅安全很多,而且比中线从池河到南郑又要捷近差不多100公里。 西周初期武王封巴国于今汉阴,巴国与关中周王室的联系,就是走的子午道南坡中线。虽然那时子午道还未正式开通,但毛路是存在的。也可以说,子午道是巴国将士先踩出来的。     古汉阴前身的安阳县、安康县,直至民国的汉阴,与子午道关系十分密切,与京畿的联系,只能靠子午道;北去长安,也只能走子午道。 古汉阴县治在今阮家坝和今汉阳坪时,北去长安的路线是:从今阮家坝或今汉阳坪出发,经石泉长阳、二垭子到池河,然后逆池河而北上,到达古汉阴的铁炉坝(今归宁陕管辖),北上今宁陕的太山庙,沿子午道北去长安。     汉阴县治迁新店今址后,去长安的路线有三条:     一条是走古栈道线。从县城出发,由麒麟沟北上,经板凳垭、鹿鸣山、铁佛寺、石条街、黄家台、素珠岭、铜钱窖,接子午道南坡东线去长安。石条街古栈道遗址和乐楼尚存。     一条是双河口线。从县城出发,经麦子沟、茨蓬岭、龙垭子、柳林子、三道河、黄土岗、火神庙、青树子、双河口、斑竹园,越椿树庄到古汉阴的龙王沟(今归宁陕管辖),与子午道南坡中线相接,去长安。     一条是观音河线。从县城经杨家坝、老鸦嘴(又名老鹳嘴)、老庄子、玉皇庙、水田坝、毛庄子、药王庙、东沟口、蚂蝗山到铁炉坝,与子午道南坡中线相接,去长安。     荔枝道,是经子午道南坡西线,经洋县南子午镇、碾子坪、西乡、镇巴、万源通往涪州(今重庆涪陵)一带的孔道。它的产生,与唐玄宗李隆基的爱妃杨玉环有关。当然,在整修荔枝道之前,陕南经西乡、镇巴、万源通川的小道就已存在。     据说李隆基为之销魂的美女杨玉环,最喜欢吃出产在南方的新鲜荔枝。但这种东西过三四天就不新鲜了,于是李隆基就命令将荔枝从子午道快马加鞭在保鲜期内运到长安,因此叫做荔枝道。据传,运送荔枝的过程是“三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驿使手执铜铃,“未到时先振铃,不让路者,马虽踏死也不追究”,路上行人“闻铃而色变”。这种十万火急的特快专递,累死驿使,摔死马匹的事情时有发生。     古汉阴与川渝和祖国西南的联系,靠的就是荔枝道。之间的商品交换,也靠的是荔枝道。     古汉阴县治在今阮家坝和今汉阳坪时,去川渝的路线有两条:     一条是从汉阳坪西南行,经二里沟、谭家垭子、红庙、大坪、西乡黎家庙、五里坝、镇巴兴隆、小洋到渔渡坝,与古荔枝道相接,去涪州和川东,或经川北去成都。     一条是从汉阳坪南行,经石板滩、柏坪、庙沟、清溪到双坪,再从双坪经镇巴县碾子垭、巴庙、观音堂与古荔枝道相接,去川渝。     汉阴县治迁新店今址后,去川渝的路线也有两条:     一条是出南门、过月河,经财神庙、铁夹树沟、核桃树坪、九道拐、正沟垭、香樟坪、堰坪、漩涡、青龙店、伐子沟、肖家坝到双坪,再从双坪经镇巴县碾子垭、巴庙、观音堂与古荔枝道相接,去涪州和川东,或经川北去成都。     一条是出西门、过月河,经西关、娘娘庙、平梁铺、高梁铺、火烧庵越凤凰山,过三官殿、阮家坝,到汉阳坪。从汉阳坪西南行,经西乡黎家庙、五里坝、镇巴兴隆、小洋、渔渡与古荔枝道相接,去川渝。     这些古道,特别是子午道、荔枝道,在历史上对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交流都曾起过重大作用,沿线的历史文物更是瑰宝。可惜很多栈道被现代公路建设炸毁,道路遗迹被湮灭,古道旁的交通设施、仅存的少量栈道遗迹、驿站和驻军遗址无任何保护措施,沿线的庙宇、戏楼等古建文物严重倒塌毁弃,如不尽快抢救维修,未来的古道只会留下一个概念,留下千古遗憾。我们要怀着对先民的崇敬、对历史的敬畏、对中华文化的一份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义不容辞地挑起保护和发展蜀道文化遗产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