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阴 古 商 道
[来源:
本站原创 | 作者:李家成 | 日期:2012-11-26 | 浏览
次]
|
    古商道,虽很原始,十分土气,但它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也反映着一个地方的文化。汉阴古商道,始于秦汉,臻于三国至宋代,分水路、陆路两大类。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汉阴自古以来物产丰富,山货土特产驰名,商贸繁荣,商贾云集,北连长安西去的古丝绸之路,东经汉水、长江连接各通商口岸。汉阴故城汉阳坪,昔日称作小汉口。清代、民国的汉阴城,是陕南东南部仅次于安康的第二大商品集散地。清代道光年间,汉阴城内就有大的典当行,后来又出现了私人票号钱庄,县城大街(今民主街)是陕南有名的商铺林立商业街。作为与外界联系的汉阴古道,也异常繁忙,小有名气。     水路,主要是汉江黄金水道,其次是月河水道,再次是富水河水道。汉江水道,是汉阴汉代至南宋前的千余年间商品主要运输线,下游连着汉口,上游连着汉中。敖头(今阮家坝)、社溪(今汉阳坪、石泉嘴)、青龙店、吴家坊(今漩涡滩上)、牟梓河口是有名的水运码头。县城在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北迁月河边的新店后,汉江仍然是汉阴的黄金水道,大宗土特产品靠汉江水运销到汉口,至民国26年(1937年)年货运吞吐量超过2万吨。月河水道,自南宋年代兴起,至民国26年(1937年)汉白公路通车结束,是这期间本地农产品与外地工业产品的重要运输线。木船运货,下游通到金州汉江,上游抵达娘娘庙(今中坝村老街)。富水河水道,是民国前今石泉熨斗、今汉阳部分南区通汉江的运输线。 陆路古道,主要有下列4条:     汉川道。又称古驿道。循汉江河谷西行,直通汉中。从池河口北行与子午旧古道相连,可达古都长安。从西乡接荔枝道,南行可去重庆、涪陵。从汉中接米仓道,可到巴中、阆中。从勉县接金牛道,可去剑阁、成都。循汉江河谷东行,可通金州、郧襄、荆楚。境内汉阳坪、丫角漩、沙沟、滩上、漩涡、泊潭子、牟梓河口、皮房沟口、马家营至汉王城(今属紫阳),沿线可寻汉川古道遗迹。     凤岭道。又称古大道。沿凤凰山脊选线而行,西起池河口,东止汉滨区鲤鱼山,为昔直城(今石泉池河老街)、敖头(今汉阳镇阮家坝)通西城(金州,今汉滨)的大道。沿线经二垭子、大垭子、大沙窝、正沟垭、擂鼓台、九条沟、天池峰交西城界。早些年在此沿线发现有先民烧窑炉渣、染布踩石、铺址、墓葬群等遗址。     月川道。又称东西驿道。循月河河谷西行,西经娘娘庙、平梁铺、高梁铺到池河老街,北与子午旧道相通,再西行可去西乡、汉中。沿月河河谷东行,经云门铺、涧池铺、蒲溪铺、双乳铺、梅子铺去恒口、五里、金州。此线民国后被汉白公路取代。 古栈道。从县城出发,由麒麟沟北上,经板凳垭、鹿鸣山、铁佛寺、石条街、黄家台、素珠岭、铜钱窖,接义谷道(柞水道),去长安。石条街古栈道遗址尚存。     人行大道,主要是县城迁新店后所形成,向四面八方辐射: 东  出东关,经花栗扒、白庙寺、将军岭、高家岭、添水河、涧池铺、谭家坝、蒲溪铺、双乳铺到梅子铺,去金州。     西  出西关,经五根树、娘娘庙、高桥、平梁铺、二郎庙、马家河、高梁铺、槽沟,过界牌,去池河、石泉。、西乡、城固、汉中。 南  出南门、过月河,经财神庙、铁夹树沟、核桃树坪、九道拐、正沟垭、香樟坪、堰坪、漩涡、青龙店、赛凤凰、肖家坝、双坪,再从双坪经镇巴县碾子垭、巴庙、观音堂与古荔枝道相接,去古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     北  经麦子沟、茨蓬岭、龙垭子、柳林子、三道河、黄土岗、火神庙、青树子、双河口、斑竹园,越椿树庄与旧子午道相接,去长安。 西南  从高梁铺、火烧庵越凤凰山,经三官殿、阮家坝,到汉阳坪。从汉阳坪西南行,经西乡两河、五里坝、镇巴兴隆、小洋、渔渡与古荔枝道相接,去古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也可从汉阳坪南行,经石板滩、柏坪、庙沟、清溪到双坪,再从双坪经镇巴县碾子垭、巴庙、观音堂与古荔枝道相接,去古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     西北  从县城经杨家坝、老鸦嘴(又名老鹳嘴)、老庄子、玉皇庙、水田坝、毛庄子、药王庙、东沟口、蚂蝗山、铁炉坝,入直水,与旧子午古道相接,去长安。     古时,走水路靠行木船,滩多湍急,行下水船怕碰礁石,靠的是舵手技艺与胆识;拉上水船,靠纤夫与舵手配合,十分艰辛。走陆路运贡品、商品,除川道用鸡公车、较大古道有马帮外,主要靠人力肩挑背驮,常常累得血奔心,并且要结队而行,防止土匪抢劫。肩挑长途运货,使用的是一头高翘的长扁担,一头货重,一头货轻,配之以打杵,便于行山路和歇气、换肩。背驮工具,有背夹、背篓多种,但长途驮运,多用背夹,上重下轻,配以小打杵。背夹运货主要在巴山区流行,靠人掌握好重心。     汉代至明清,汉阴运往长安的主要是生丝、茶叶、黄金、中药材等贡品和商品。销往川渝的主要是棉花、中药材,换回生活必需品食盐、灯草。运往老河口、汉口的主要是桐油、漆、麻、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