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阴中学创建于1935年。从创建到今天,汉阴中学已走过七十七年风雨历程。由当年的股掌之地观音堂到今天拥有一百六十余亩的宽敞校园,由当年仅有二、三十名学生到今天近五千名师生的汇集,汉阴中学的变化可谓大矣!且不说设制由当初的单设初中到今天的省级标准化高中,单是拔地而起,气势恢宏的教学楼群,就可用用八个字概括:今非昔比,翻天覆地!     站在这宏大宽阔的校园里,望着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教学楼、公寓楼、实验楼,让人顿生许多感慨……     七十七年前,汉阴中学依托新街观音堂(已废弃)建校,此后半年时间,迁址马道巷之马王庙(已废弃),仅仅一年光阴,校址又移至文庙。从此,伴随着文庙悠扬的钟声,汉阴中学一步一步地发展着,一步一步壮大着。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汉阴中学校舍主要是古文庙及其附属建筑,空间狭小可想而知。当时,设有初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均为一个班,教职工不足二十人,照明以煤油灯为主,上下课以敲梆为号。1956年秋,为满足众多学子就读高中需求,高中开始招生,学校也由汉阴初级中学正式更名为陕西省汉阴中学,规模围绕文庙有所扩大,但教室和师生宿舍主要是土坯房,整个校园面积也只有二十亩。如此狭窄状况一直维持了二十多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修建了一栋建筑面积一千九百平方米的四层教学楼,这是汉阴中学建校以来第一栋“高层建筑”。客观地说,这栋教学楼的修建缓解了当时的办学压力,为汉阴中学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之生源猛增,汉阴中学教学设施更趋紧张,有限的招生规模严重限制了初中毕业生升学愿望。然地处县城中心的汉阴中学,周边民居林立,拓展空间十分有限。2000年剥离初中后,面对汉阴中学如此狭小的办学空间,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奔走呼告,建议政府扩建或迁建汉阴中学。2002年,在汉阴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会上,笔者领衔十几位人大代表,就汉阴中学扩建或迁建,向大会提出相关议案,对此,当届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并把此议案列为当届人大常委会重点解决的议案之一。据笔者了解所知,人大常委会就此议案多次讨论商议,并组织相关人员反复调研座谈,最后对该议案做出比较客观的回答:迁建汉阴中学势在必行,但鉴于县财力有限,暂缓搬迁,待日后时机成熟,实施整体搬迁。此议案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成果,但它毕竟进入了全县重大事项的议事日程,这让笔者和其他代表看到了汉阴中学的希望,也或多或少为日后汉阴中学的迁建作了前期的舆论宣传。     为了缓解汉阴中学教学用房的紧张压力,汉阴中学领导班子在这之后,想尽办法,寻找办学空间。曾有一段时间,甚至与相邻的县中医院、天主教堂相商置换,但均因置换得不偿失,依然不能完全解决汉阴中学校舍日趋紧张的现状而作罢。之后,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同意将闲置的原城关二小暂时提供给汉阴中学使用。当年,汉阴中学将原二小教学用房作为高一年级教学部,同时,为解决偏远山区学生来校就读的住宿,学校又将原财政局办公楼和公路段闲置办公楼整体租用,这种状况前前后后维持了近四年之久,说实话,如此将将就就地办教育,搞教学,让老师们吃尽了苦头,让学校领导伤透了脑筋,大家做梦都在想:何时才有一所宽宽敞敞、亮亮堂堂的校园呢?     好在县上领导并没有将汉阴中学迁建一事束之高搁,而是紧锣密鼓地谋划着,讨论着。曾有一段时间,为了盘活汉阴中学的迁建工作,县人民政府设想对汉阴中学“民营改制”。尽管此设想因不适宜汉阴县情而搁浅,但它促成了县人民政府决意迁建汉阴中学的决心。2008年,曾担任过汉阴中学校长的县政协主席陈绪伟同志对汉阴中学办学空间狭小有着切肤之痛,担任县政协主席后,立即组织县政协办公室、文史委等相关部门进行反复周密调研、论证,最后形成了专题建议案报送县委、县政府。县委、县政府经反复讨论,一致决定,将汉阴中学迁出县城,另择新址修建。由此汉阴中学迁建工作迈出可喜的第一步!      但迁往何外,这又是一个新的难题。汉阴县是一个人多地少的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县,要想征用一块好田好地修建一个偌大校园确非易事。围绕此议题,县上四大班子领导反复商讨,几经踏堪、权衡、斟酌,最后目光聚集在城东原部队闲置营区,认为此处是汉阴中学最为理想的兴校办学之地,但该地是军事用地,动用军事用地非得军方同意许可。     修房造屋难,迁建一所学校更难。为了寻求军方许可,同意转让,县里专门成立了相应的协调小组。需要提及的是,2008年4月中旬,时任汉阴县县委书记邵向农、县长杜凤军,人大主任朱前平,县政协主席陈绪伟、县委副书记廖良成、县人武部政委张伟、政府副县长王生林、县教体局局长王林贵等一行十多人亲自前往武汉后方基地,与部队首长接洽磋商,请求部队为兴办教育而予以支持。初次接触沟通虽没有实质性进展,但此行此举着实反映了县领导们对迁建汉阴中学的决心和行动。为了尽快解决汉阴中学日益饱和的紧张现状,也为了尽快满足全县数千子弟对优质高中教育的渴求,时任县长杜凤军、人大主任朱前平等领导前前后后不下十次赶赴武汉,与驻军领导机关的首长反复相商,反复沟通,终于凭着一腔真诚,使部队首长欣然同意将一百五十余亩闲置营房转让给汉阴县做汉阴中学迁建用地。2008年12月8日,双方就新建土地转让移交协议在汉阴宾馆四楼会议室签订。一块悬在许多人心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消息传来,汉阴中学师生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择址迁建的地点有了着落,接踵而至的是迁建资金。汉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基础薄弱,本级财政资金十分有限,迁建一所县级中学更是谈何容易,但困难大没有决心大,汉阴县的四套班子领导拿出超前的胆识,决计倾全县之力,全力支持汉阴中学迁建。在县财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县上从2008年起,每年挤出1000万元用于汉阴中学迁建,同时,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以支持迁建。由于迁建工程庞大,资金需求较大,自筹有相当难度,随与农行、工行、农发行等金融部门相商贷款事宜。通过反复沟通,金融部门反复权衡,最后以县政府53亩预留地作抵押担保,由农发行提供5千万建校贷款。以上几项措施,有力保证和推动了学校迁建工作。    2009年10月16日,在新校址隆重举行了开工典礼,省、市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了典礼。此后的迁建工作,省市县各级领导始终给以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原省委副书记范肖梅、副省长朱静芝、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等领导多次深入施工现场视察指导;安康市委、市政府领导方玮峰、鲍永能、钟顺虎也多次来到迁建工地现场办公;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更是把汉阴中学迁建看做关注民生的头等大事,或亲自主持招标,或现场解决问题。人大主任朱前平同志自始至终包抓汉阴中学迁建工作,政协主席陈绪伟同志组织新闻媒体记者、知名作家到新建工地参观采风宣传造势。县委副书记刘飞霞、副县长缪红艳也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解决迁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县教体局局长、汉阴中学校长胡世宝、副校长王远隆为了迁建工程顺利实施,不分昼夜操劳奔波。更让人心生感动的是,省书法协会主席雷珍民先生参观了汉阴中学新校址后,欣然挥毫泼墨为汉阴中学题写了校名和校训。可以毫不夸张说,汉阴中学的迁建牵动着全县人民的心,凝结着全县各级领导的心血和智慧,更体现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汉阴中学的关注和支持!     承担施工建设的安康世纪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依据新校址设计单位重庆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方案,精心施工。确保质量关。经过近两年的施工建设,到2011年8月,新校区教学楼、实验楼、教师休息楼、学生宿舍楼竣工。因布局调整需要,汉阴中学于2011年9月整合漩涡中学高中部、平梁中学高中部,老校区师生猛增到3千多人,各项教学工作实在难以开展,为此,高一年级先行搬迁于新校址上课。之后,安康世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加紧建设食堂餐厅、男生宿舍B楼及浴池等辅助设施,2012年8月,一期相关工程基本竣工。新校址基本满足汉阴中学教学需要。2012年9月8日。县委、县政府在汉阴中学新校址隆重举行新校址落成典礼。省政协副主席张生朝、省教育厅、武汉后方基地首长等领导莅临现场。汉阴中学近五千名师生参加落成庆典,共同庆祝这一历史性的跨越。新校址落成标志着汉阴中学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也标志着存在于县城中心的老校区成为历史。     七十七载的奋斗历程,七十七年的峥嵘岁月。新建汉阴中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汉阴中学由当初的股掌之地发展到今天的一百六十余亩宽阔校园,由当初的二、三十名学生增加到今天的五千余名师生,其奋斗历程凝结着汉阴中学无数届师生员工的执着追求,也凝结着全县人民对汉阴中学全力关注和热心支持,更凝结着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重视教育,关注民生的决心和气魄。我们需要铭记:没有县领导们超前的胆识和气魄,没有全县人民的倾心相助,没有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鼎立支持,汉阴中学的迁建是难以实现的!历史将会永远记住:这一造福子孙万代、奠基教育事业的伟绩!无论是今天在任的还是离任的,他们都为汉阴中学的迁建倾注了心血,倾注了汗水;他们都是汉阴中学步向发展、走向壮大的功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