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阴县政协主席陈绪伟在市政协三届十次常委会上的发言
     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这是十八大党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新形势下推进扶贫开发的战略举措。      按照委办、市政府办、市政协办关于扶贫开发调研课题的通知要求,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推进我县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与主要做法及特点     (一)基本情况  汉阴县呈三山夹两川地形地貌,全县辖14 个镇,179个村,30.6万人,耕地面积34.4万亩,有农村人口26万人,人均耕地1.32亩。2001年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前,农民人均纯收入1082元,属国家级贫困县。我县按省、市总体部署,围绕“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目标,十年来,全面完成了《汉阴县2001―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全县贫困落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工作成效及特点 1、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082元增加到2010年的4053元,使5.38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9%下降到8.4%。2、群众生活条件改善。在全县9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中,新修、改造村组公路1076公里,便民桥109座,建成人饮工程74处,完成农网改造374公里,对3771户15466人实施了移民搬迁。3、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建教育、卫生用房1.5万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群众“就医看病难”问题得到缓解;新建村级活动场所3.1万平方米,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1.5万人。4、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十年累计投放扶贫贴息贷款1.35亿元,新建桑园1.7万亩、果园1.3万亩、茶园、中药材等3.16万亩,发展生猪养殖47.8万头,实现“一村一品”农业主导产业,农民增收有了产业基础。       工作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县坚强领导,各部门鼎力支持及扶贫干部的真抓实干。 值得总结的经验是: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是扶贫开发的坚强后盾。二是整合项目资源,是解决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的新途径。三是严格项目管理,是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的根本措施。四是充分发动群众,是提高扶贫开发主体积极性的好方法。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贫困面依然较大。按照2011年国家制定的脱贫新标准,全县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村还有120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7%;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人口还有32976户107280人,占农业人口的40.6%;还有1.46万户6.02万农村人口居住在中高偏远山区和自然灾害易发区的农村危房中,需要移民搬迁。     (二)贫困程度较深。目前尚未脱贫的人口中,大都是贫困程度较深、自身脱贫能力较低的贫困户或特困户。贫困根源主要是因灾、因病、因教致贫比例较高。一些户虽已脱贫,但是上大学难、看大病难、抗大灾难等问题较为突出。供养一个大学生、害一场大病、遇一场大灾,便使刚刚脱贫但基础仍很脆弱的农民又成贫困户。这些都需要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着力解决。      (三)陕南移民搬迁难度大。首先,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其次,移民搬迁安置点手续繁杂。第三,山区移民安置选址困难。第四,扶贫机制尚不够健全。      (四)主导产业帮扶力度小。调查表明,贫困地区贫困户大都无主导产业,即使有也未形成规模,主导产业收入占贫困户年收入比例过低,农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贫困户的生产难以发展,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五)扶贫对象综合素质不高。调查发现,由于大多数扶贫对象综合素质偏低,他们对现行的扶贫政策缺乏正确理解,其愿望与现行扶贫政策存在一定差距,给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很多一时难以解决的新课(难)题。
      三、几点建议      过去的扶贫任务是围绕“解决温饱”而进行的,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按照十八大报告精神,则要围绕“脱贫致富”来进行。所以,必须紧跟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实施扶贫开发方式的转变。可以说,扶贫成效的好歹,取决于扶贫方式转变的优劣。      总的目标是:到2015年,贫困人口数量比2010年减少一半。为2020年稳定实现 “两不愁、四保障”( 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创造条件。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把扶贫开发融入“新四化”。(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将为扶贫开发提供良好的机遇,注入新的活力。缓解直至消除农村贫困,最终要靠减少农民,即是要走一条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镇、农业变工业的“三变”之路。           二是综合性一体化扶贫。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扶贫开发必须打破过去“单打一”的方式,克服孤立地就扶贫论扶贫、就扶贫抓扶贫的观念和作法,实施综合性一体化的扶贫。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借鉴推广“政府大投入、资金大整合、项目大集中、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建设”的模式”,加快扶贫片区发展和脱贫致富步伐。      三是推行“五位一体”新的治贫方式。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抓、行业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五位一体”新的治贫方式,更有其生命力。      四是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一要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尤其是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方面建设资金投入,尤为重要。二要加大智力扶贫力度,要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有学上、上得起、能就业。将实用技术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帮助贫困户尽快走上脱贫致富道路。三要加大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投入力度。要增加陕南移民搬迁安置配套资金的投入,逐步取消、缓解或降低县级配套资金投入比例,使贫困户真正建得起房。四是加大贫困地区产业建设投入力度。应从科技投入、品牌打造、基地建设、龙头扶持等环节入手,加大到户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五是明确帮扶主体,坚持分类指导。扶贫工作应区分不同情况,力求“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相统一,做到政策、步骤、批次分类扶持。对有强烈脱贫愿望且有一定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他们先脱贫;对无劳动能力,因残、因病致贫的,应纳入社会民政救济;对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的贫困户,应以教育引导为主,激发他们自我致富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提升贫困户精神状态、转变其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帮扶机制。一是思想认识要统一。现在的扶贫是生产生活条件要“全面改善”,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扶贫工作始终是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重要职责。二是工作机制要完善,每年都应组织相关部门多方衔接,规划和落实年度帮扶项目,确保帮扶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四是切实加强扶贫项目后续管理,充分发挥扶贫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五是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工作典型事例的宣传力度,调动各方力量,激发工作热情,营造扶贫氛围,举社会之力,确保扶贫工作更加扎实有效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