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巴腹地、凤山南麓的汉阴县凤堰古梯田,于2012年10月,县委县政府采纳了有关专家的建议,决定对风堰古梯田核心区依法进行保护与开发。三年来,在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家水利部命名的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农业部命名的中国首批“美丽田园”,国家旅游局命名的全国首个移民生态博物馆,连同山水天地人等成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何将这座移民生态生态博物馆,切实打造成我国第一座以移民农耕文化为主题,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明清古梯田为核心,以民俗人文为风情的保护与展示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开放式旅游观光的生态博物馆,是值得认真思考和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对凤堰古梯田保护与开发价值的再认识      凤堰万亩古梯田位于漩涡镇黄龙村、堰坪村、茨沟村,距县城35公里。据考证,凤堰古梯田是由清代湖南长沙府善化县吴氏家族移居当地后所建,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于咸同时期大规模建设,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它集“山、水、田、屋、寨、村、庙、农”为一体,融“浑厚、淳净、神奇、人文、壮美”于一身,是人与自然的伟大杰作。300多年来,凤堰古梯田至今持续使用和发展着,作为农耕文化的“活化石”、民族智慧的结晶、天人合一的典范,铸就了大地浮雕的壮美景观。      首先,凤堰梯田,是刻印在中华农耕文明史上的“世界移民奇迹”。浮雕凸显的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古老文化特征,浮雕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优秀传统,浮雕推崇的正是新时代人类继承和追求的一种文明和谐精神。因此,凤堰古梯田是雕刻在在中国大地甚至在世界农耕史上的 “劳动杰作”,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文明典范”的意义和根基。      其次,凤堰梯田,是移民根植在大地上的一个“活化石”。凤堰古梯田悠久历史,见证了三百年来湖广移民与当地土族融合定居成为农耕民族,进而把南方农耕文明移植到北方高山耕作,是一段智慧地创造出梯田灿烂文化的艰辛历程,毋容置疑凤堰古梯田的发展史就是湖广移民文化的发展史。      再次,凤堰梯田,是秦巴腹地妙趣横生的自然生态美景。风堰古梯田的美学价值明朗在人们面前:一年四季,春花、夏绿、秋黄、冬雪那鲜活的美;泉涌、鸟飞、花海、稻浪那流动的美;细雨、清风、蓝天、云涛那大气的美;这一切无不荡漾洗涤着来宾游客的心灵,给人以淳净快乐的体验和美遇的享受。这种以古梯田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具有独特的魅力,充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同时,凤堰梯田,是天人合一民康物阜的科学结晶。凤堰一般在海拔600米~1200米之间,其一河两岸、一岭两坡就开凿出梯次分明、纹理柔顺的梯田;并在坡湾或半山腰间建房,以南方特色与北方结构相融合,典型青瓦土墙、伸檩挑檐、莲顶翘头的明清格调而错落别致的风貌。院落上方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形成村院人畜饮水、梯田灌溉的水资源储存库。这样的人居与梯田就形成了完美的农耕科学系统,既能调节气候,保水保土,防止山体滑坡,又为居住生存、繁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最强劲的发展动力;既做到了因地制宜,又对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正如民歌所唱:“木槽接天河,竹简引龙王,高山峻岭我梳妆,坡梁沟壑来调养……”那样令人叹为观止的创造发明。      二、凤堰古梯田要做到理性的保护与科学的开发      2014年12月29日徐启方市长,以仰观俯察、远见卓识的决策召开了现场办公会,将凤堰古梯田景区规划建设和文物保护利用,纳入了大汉江生态旅游开发带的珍珠类景点建设。2015年5月22日周永鑫县长又召开了抓落实的现场办公会,提出了“四个转变”的工作突破新理念。随着风堰古梯田保护性建设步伐的加快,道路交通初具规模,几处重点景区加快建设,配套设施正在完善,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不断加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其已经成为外界了解汉阴、认识汉阴的一张文物文化名片,是汉阴县目前能够推向世界的“国家级”文化品牌。      如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价值观、惠民的政绩观,切实解决好梯田保护和发展理念问题,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风堰古梯田保护建设与开发利用面临的具体课题。       (一)保护好凤堰古梯田,建设好移民生态博物馆       凤堰古梯田为标示的全国首座移民生态博物馆,分为凤江、东沟河、堰坪三大片区,同时包含漩涡古镇风情,其生态、人文、梯田等均为核心内容,保护好是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     1、以自然景观为核心的凤堰古梯田保护。万亩古梯田是明清移民世世代代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其自然界观,依赖于地形、地貌、森林、水源、沟河、云海等自然要素而存在;其间的梯田却是移民几百年来日积月累在大地上雕琢创造的劳动产品,蕴涵着深邃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杰作”。因而说:古梯田是一个文化深厚的农业生态体系,是非常珍贵的活态遗产,没有梯田的耕耘者,就没有梯田的人类文明。所以保护梯田就是要保护梯田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一是梯田保护需要调动全体梯田生产者的自觉参与;二是梯田的开发利用需要重视梯田生产者的切身经济利益。要使凤堰古梯田文明得到有效保护,就需要充分调动梯田主人的积极性,发挥社会整合的力量,让世人能够永久享受到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的文明成果。同时,通过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等建立起古梯田生态、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补偿机制,争取获得对古梯田的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更多支持,使这些生产梯田产品的老百姓生活水平不仅不会降低,而且还会比其他地方更好,大刀保护与开发古梯田的最终目的。      2、以生态环境为关键的自然资源保护。凤堰古梯田是移民生态博物馆的根基,其生命源泉是自然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凤凰山森林是古梯田赖以生存的命脉,移民之所以能在这里生存下去,就是考虑到森林具有保持水土、调节大气和地表温度、防风固土、净化空气、防止污染和防洪抗旱等作用,并且提供水利、木材、薪炭等原料。1995至1997连续三年夏季大旱而凤堰古梯田依然溪水潺潺、适时农耕、喜获丰收,这是良好生态环境给予的恩赐。所以,保护凤堰古梯田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就要始终保持较高的凤凰山森林覆盖率;其次是因地制宜抢抓机遇兴修水利工程,恢复好原有坝塘、在高山处修建隐蔽性库塘,提升梯田灌溉沟渠等级,打造古梯田用水的“人工蓄水库”。 再次是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完善落实各项农林水扶持政策和生态补偿制度,提高补偿标准,保护维系森林、水系、村院、梯田“四素同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3、以人文环境为特色的移民风情保护。移民在这里创造了精湛的梯田耕作技术,移民文化因梯田产生并发展,因梯田发展壮大而彰显风采。从语言、服饰、居住到饮食、歌舞、文学等习惯无不来源于梯田,并通过梯田的耕作得到完美的展示和充分的体现。。这里移民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村院民居建筑又是一大特色景观,最有特色的是明清时代的“吴家花屋”、“冯家堡子”、“敞口屋”以及单家独户的“钥匙头”民居,一般人家房屋属土木结构,富裕人家房屋属砖木结构,都是青瓦盖顶,脊顶中心又莲花宝座,两边有形似鸟翅的翘头,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半山腰,在层层梯田环抱中显得神奇美丽、生机盎然。人文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自然景观有更多的可看性、研究性和参与性的特征。因此,要保护古梯田的人文环境,就要把外地人吸引过来,把人气留在这里,将古梯田文化旅游培育成为汉阴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文化旅游产业突破经济发展的困境,推进幸福汉阴建设。        (二)开发利用凤堰古梯田,展示好移民生态博物馆      1、远见远景远久整体规划“移民生态博物馆”景观。古梯田开发的前提是科学的规划,利用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以古梯田为主要景观的凤堰文化旅游业。而应坚守的原则的是:开发利用以保护移民生态景观为前提条件,突出“农耕文明”精神特质。突出“森林、水系、村院、梯田”四素同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移民生态景观;凸显古梯田春夏秋冬四季不同靓点、农耕文化风貌;精细一轴(汉漩路)四区(凤江、东沟、堰坪、漩涡镇汉江)风光人文的差异特色;融和移民与梯田朝暮相处而形成的独特移民习俗等等。同时,要把声光电讯等新的现代文明成果有机融入到梯田自然的景观中,处处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以完善的古梯田文化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使移民生态博物馆展现出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风姿。      2、以点串线带面分步开发“自然生态”景致。从景点上来看,移民生态博物馆展厅、吴家花屋、冯家堡子、敞口屋、黄龙庙一瀑三潭、太平一寨观五寨、古镇汉江景区等要优先精品打造;从线上串,其景点都是线上的明珠外,自县城入古梯田还有大毛坝(凤羽落此)、古麻柳树、昭烈公山碑记、五猴赶山、猴子崖、老君关、叫花岩、漩涡滩、方家牌楼及汉阳古渡安阳楼等要及时整体开发;从面上带,面上的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片区上的凤江河湾沟湾梯田、茶园、板栗园、毛蜡菖蒲剑,东沟的缠坡绕梁梯田、竹园、柿子林,堰坪的大坝小坝梯田、花园、烽火寨等要尽早着手拓展。点线面都应该四季有色、色彩缤纷:绿色主体,凤凰山森林外,古梯田周边要有大面积的常青草木竹林地;黄色主调,春花(油菜)秋稻梯田外,在适当坡面或梯地栽植迎春、黄花、黄菊、黄梅等;红色点缀,农家周围种植块状的桃林,野樱木,紫薇,月季,山茶,杜鹃,一串红,郁金香,芍药,石竹等;紫色衬托,选择适宜地块栽植桔梗花,紫花菖蒲,薰衣草,紫苏、彩叶草、紫竹梅等。处处有景点、有看点、有靓点,季季有绿色、有花色、有果色。      3、扎实有序推进修复还原“明清民居”风貌。移民与梯田朝暮相处形成的明清民居建筑是重要物质文化遗产,是移民与巴人(当地人)将南北民居建筑风格相融合创造出来的民间技巧艺术的结晶,从选址、布局、墙瓦色泽、造型艺术等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与其他地区的民居都别具一格。所以,对遗存的土木砖木古民居院落要尽力保留修复,对现有的砖混结构房屋要逐步进行仿古改造,对梯田景观有妨碍的新型建筑要着手迁建拆除。同时,以民居风格按规划延伸打造仿古建筑群,充分利用这一特色资源,积极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环保旅游和各种新型旅游产业。餐饮,以移民独特的菜系、品味与当地富硒绿色土特产品为主;住宿设施内现代外传统,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移民特色。着力打造以“凤堰梯田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绿色、环保文化旅游业,带动建筑、交通、餐饮、娱乐、通讯、商业的同步发展。 以高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清心空气,可打造凤堰原生态休闲度假胜地的移民客家 “农家乐”的餐饮业、旅店业等等,使古梯田居住农民从中获益,实现移民生态博物馆保护与凤堰古梯田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4、突出打造具有民俗风情魅力的“移民风情”特质。培植好“移民传统十二节”:正月龙船花灯节、二月二祭龙抬头、三月踏青观花海、四月开秧酒、五月龙舟端午节、六月黄龙庙祈雨、七月情侣花鼓、八月花屋客家宴、九月观音庙会、十月凤江篝火,十一月冯家堡子火把节、十二月家家烤酒吃刨膛等绚丽多彩的移民传统生产生活节日。围绕凤堰移民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充分挖掘整理凤堰民间文化艺术,包括歌舞、乐器、礼仪、碑刻、谣谚、剪纸、刺绣、诗歌、神话、传说、故事等,打造一批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位。凤堰的天地、山水、人文等都与梯田密切相关。研究、开发、利用古梯田、加快发展风堰古梯田文化旅游产业,需要围绕凤堰古梯田打造出更多的文化知名品牌:如凤江豆豉、堰坪鱼、菖蒲酒、天宝贡茗绿茶、熏腊肉、梯田富硒菜油、凤堰富硒米、移民血豆腐干等饮食文化产品;客家移民衣帽、布鞋、蒲扇、手饰等服饰产品;红白喜庆花鼓戏舞、二黄、彩莲船、跳端公、跑竹马、耍狮子、舞龙灯、汉江号子、山歌、民歌等民俗歌舞文化产品,以此配合开发古梯田文化旅游业。目前,还需要邀请或招录一些音乐、舞蹈、文艺创作等艺术人才,在保留原有“土”节目的基础上,挖掘深邃的凤堰古梯田文化内涵,创造提升具有高品位的民俗歌舞节目。通过民俗歌舞形式的影响力充分展示凤堰古梯田文化的魅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凤堰古梯田即中国首座移民生态博物馆文化旅游圣地。      5、引导宣传具有弘扬彰显意义的“梯田精神”文明。移民智慧与梯田精神创造了凤堰古梯田文明和谐社会,如今保护与开发凤堰古梯田,更要宣传引导和大力弘扬这种精神,万众一心来打造文明和谐的凤堰文化旅游环境:一是要有“诚信务实、开放兼容”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凤堰的干部群众要深刻认识古梯田是前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不仅要有梯田耕耘者和拥有者的自豪感、幸福感,更要有梯田保护者和开发者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提高规范发展的经营意识,自觉推进古梯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有“秩序井然、经营规范”的优良环境。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宣传引导并动员依靠广大群众,规范好维护好凤堰古梯田景区的建设环境和经营秩序,营造优良的文化旅游业发展与运行的社会环境,让项目投资者和观光旅游者,进来爽心、住下舒心、游得安心、离去开心。三是要造就“淳净卫生、文明礼貌”的社会风尚。通过宣传教育、制度约束、舆论监督、道德规范等手段,多管齐下,努力提高人的素质,树立法制理念法律意识和文明道德观念,形成人人讲卫生讲礼貌、处处呈现文明健康生活的景象。通过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文明卫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凤堰古梯田社会环境,切实推进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综上所思,对凤堰古梯田进行科学的保护与开发,其目的在于让移民与文化的多重价值得以充分面世出彩,从而加快打造凤堰古梯田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实现移民生态博物馆梯保护与梯田旅游开发利用双赢,实现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汉江生态旅游带与凤堰古梯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观凤堰风光、游云海天梯、赏移民风情、品富硒美食、享淳净生活。”这就是凤堰古梯田独特的魅力价值。它必将成为汉阴县推向世界的“国家级”文化旅游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