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山厚土养正气,碧水青山育人杰”。汉阴,养育了三位民族英才,人们有理由如此热爱和追念三位大师。“三沈”精神和文化财富属于汉阴,属于安康,属于陕西,更属于中华民族。在“三沈”文化影响下,在这素有安康“白菜心”之称的汉阴大地,这是一片纯洁的天空,这里有欲飞的翅膀,这里是希望的田野,多少梦想在这里孕育,多少英才在这里起飞.一颗颗期望的心,播种着希望,结下枝繁叶茂的果实。《委员文化》在汉阴孕育已六个春秋。她虽没有绚丽的色彩,也没有精美的插图,更没有精致地装祯,有的只是浓浓的油墨香味。然而,那黑白分明的色调,却描绘了绚丽多姿的芬芳世界;那单薄的纸张,却记载了丰富多彩的委员生活。《委员文化》成为了汉阴仁人志士最忠实的知已,成为了文学爱好者最渴求的精神食粮。她弘扬时代主旋律、讴歌党的好领导、宣传社会新风尚、传递委员之心愿、反映百姓之呼声、传播改革最强音,用笔头作文鼓舞人,拿镜头缩影展美景,在省内外政协系统 和全县社会各界受到青睐。        《委员文化》在三沈故里――汉阴这块坚实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广大政协委员、政协机关干部职工和社会同仁用汗水、用挚爱、用热情,浇灌了这朵美丽的文学家园!     《委员文化》真实地见证了委员们协商议政、建言奉献的新成就,留下足迹一串串,他们把握主题,履职为民,围绕中心,献计献策,思想同心,工作同步,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批批酷爱文学的水手们的奋力搏击,促进了汉阴文化发展新常态。     岁月流逝,光阴荏苒。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辞旧迎新的初冬时刻,第十五期《文员文化》伴随着即将召开的政协八届四次盛会,就要与大家见面了,我们只希望时间不会白流,做过的事会有意义,在执著的耕耘中,我们能经受住考验,收获成功和喜悦。在汉阴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让文学的道路走的更坚实,更有自己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