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阴县政协开展“机关文化建设年”工作纪实
政协汉阴县委员会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唱戏、文化搭台是我县率先实现突破发展的根本举措。近年来,政协为挖掘汉阴本地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让我们看到了汉阴文艺复兴的信心和曙光。”在日前汉阴召开的文化界人士座谈会上,气氛热烈的现场涌动着大家群情激昂的评论与赞扬之声。     2007年10月,汉阴县政协七届委员会换届以来,坚持以十七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和“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任务,县政协领导经过深入调研,认真思考……作为基层政协,究竟应该如何创新工作思路?如何拓宽履职范围?如何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如何以实际作为提升政协形象,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和认可呢?汉阴县政协七届常委会经过反复研究与商讨,认为政协人才荟萃,委员中有大量文化素质较高、文学功底深厚的同志,具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人文基础;政协联系面广,可以有效的引导和发动社会各界重视,支持和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政协位置超脱,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有比党委政府更为灵活的运作空间;政协是协商式民主,是党委政府的“智囊团、参谋与助手”。这些优势决定了政协应该,也必须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排头兵、重要推手和保驾护航者。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汉阴县政协决定以政协为平台,以各类文化团体为载体,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继续禀承2006机关自身建设年、2007机关对外联谊年,把推动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2008年工作的主线,旗帜鲜明的将2008年确定为“机关文化建设年”, 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为构建和谐汉阴推波助澜,为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按照这一思路,汉阴县政协将履行职能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勇敢地站在了全县文艺复兴的最前沿,成为矢志于汉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弄潮儿,使汉阴文艺活动方兴未艾、各项文化建设呈现出从未有过的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     挖掘“三沈”文化  提升汉阴精神    “三沈”文化是五四运动的先锋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它又是根基在汉阴,精神在民族的文化。今年以来,汉阴县政协高度重视挖掘、弘扬、传承“三沈”文化,以此提升汉阴精神,激发汉阴人民的改革动力与创新精神,冀以此为平台,发挥汉阴的地方文化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依托文化推动汉阴经济发展。     今年2月,新年伊始,汉阴县政协组织文化艺术届委员10余人,在县政协主席陈绪伟的带领下,对“三沈”纪念馆和“三沈”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在认真了解“三沈”纪念馆运行情况和2008年“三沈”活动安排后,视察组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大对“三沈”文化的发掘和整理力度;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三沈”学术交流活动;加大“三沈”文化的宣传力度;“三沈”纪念馆要借助自己的场地优势多组织、承接诸如文学笔会、书法展、摄影展等文化活动,进一步扩大自身影响等建议。在此基础上,汉阴县政协以“三沈”研究会为载体,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三沈”学术活动,认真组织相关人员在政协机关常委会议室召开了“三沈”文化研究会第一次年会,邀请马昌琪、戴承元、李大斌等陕南文化艺术界名人和该县相关领导及本县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共商发掘、弘扬“三沈”文化大计,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大量极具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三沈”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汉阴县政协发动全体委员和机关干部、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三沈”有关的各类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多渠道、多途径收集、挖掘、整理“三沈”文化资料、文献,进一步加大对“三沈”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力度,提升“三沈”文化内涵和品牌影响力。并在政协内部刊物、文史资料和汉阴县政协网站上开办了“三沈论坛”专栏,鼓励全体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撰写与“三沈”有关的理论性、学术性、纪念性文章,以此纪念“三沈”,挖掘“三沈”文化,弘扬传承“三沈”精神。     创办《委员文化》  营造文化氛围    为进一步活跃汉阴文化,提高政协委员的文化素养,为委员提供一个展示文采的窗口和平台,汉阴县政协按照办出特色、办出精品的思路,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创办了《委员文化》这本政协内部纯文学性刊物。     《委员文化》以“营造文化氛围、弘扬人文精神”为宗旨,囊括散文、诗歌、小说、书法、摄影、文化理论研讨等多个类别,设有“三沈”论坛、一路歌唱、心灵之声、乡土故事等9个栏目,其全部篇目均由本县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观赏性、知识性、资料性、可读性。     《委员文化》的出刊,对汉阴政协而言,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充分体现了我县政协发挥自身优势、群策群力推动全县文化大繁荣的信心和决心。刊物一经面世,其清新的文笔、丰富的内容、精美的装帧,立即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追捧,现已成为汉阴文化艺术园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成为委员之间文化交流的平台、政协对外宣传的窗口、活跃全县文化艺术事业和推动汉阴文化繁荣的重要载体。     繁荣文艺创作  渲染文化内涵    繁荣文艺创作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确立了机关文化建设年的目标后,汉阴县政协发挥政协人文荟萃优势,把引导、鼓励委员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放到繁荣我县文艺创作上,鼓励、支持委员积极开展文艺作品创作,制定了《关于支持政协委员和干部开展文艺创作的激励办法》和一系列宣传奖励措施,确定政协委员和干部创作的文艺作品,由政协帮忙联系在公开报刊发表或协助出版。在此激励下,今年以来,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创作各类文艺作品二百篇(件),在各类公开刊物发表九十余篇(件)。县政协主席陈绪伟创作的中国•汉阴第三届油菜花节主题歌曲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赞扬,协助巫其祥委员出版发行了著作《陕南红色歌谣》一部,既充分展示了政协人文风采,也掀起了社会各界投身文化事业的热情。为了激发汉阴广大文学青年的文艺创作热情,打造新一代“汉阴文人”,7月31日,在汉阴县政协的积极协助下,来自全县各行各业的近80名文学青年爱好者济济一堂,在县文化艺术中心参加了“汉阴县文学创作人才培训会”,县政协陈绪伟主席应邀就散文创作做了精彩演讲和深入浅出的指导讲话。     开展文体活动  促进社会和谐    为了营造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浓厚氛围,汉阴县政协立足汉阴传统地域文化特点,精心策划、积极组织开展文学、书画、摄影、戏曲、体育等各类文化交流活动,竭力为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创造条件、搭建舞台,当好汉阴文化发展繁荣的掌舵手和排头兵。     今年2月份,我县政协组织了以“歌颂汉阴发展成就和展示汉阴山河之美”为主题的《水岸花城》杯书画、摄影展,共收集、展出作品200余幅,充分展示了各界人士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赤子情怀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4月份,我县政协主办了迎奥运、庆五一“中坤杯”乒乓球赛,共有全县行政、教育、企业及社会各界58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全体参赛队员不畏强手、顽强拼搏,赛出了风格和水平,充分展示了汉阴人民参与全民健身的高昂热情和良好体魄,更是以实际行动支持北京奥运。自2003年乒乓球协会成立,各种大型乒乓球赛事已连续举办7届,参加省、市比赛6次,基本都是由我县政协参与策划和组织协办的。今年国庆前夕,汉阴县政协又派出机关干部组织参与了全市第五届老年人运动会,并取得了第二名的佳绩。我县政协还不定期的组织各种小型、有委员和各界群众参与的篮球、象棋、游泳、自行车、钓鱼等比赛活动,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山城汉阴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和谐。     与此同时,我县政协在认真挑选、精心考察的基础上成立了汉阴政协篮球队、乒乓球队,并多次与安康市政协、兄弟县政协及部门、企业开展联谊比赛,在比赛中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与沟通,为开展政协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开展征文活动  讴歌发展历程    今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为讴歌汉阴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4月份,汉阴县政协组织的“电力杯”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学作品征文大赛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旨在鼓舞和激励全县人民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全力推动我县新一轮突破发展。征文启事发出后,得到了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现已收到散文、诗歌、小小说、报告文学等各类作品150余件。来稿作者既有学者、公务员、教师,更有退休干部、工人、农民、学生等各界人士,足迹遍及山东、江苏、安徽、广东、北京等地,他们用手中的笔热情讴歌汉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文学的形式展现汉阴城乡的巨大变化,字里行间都表达着热爱家乡之心、建设汉阴之志。     本次征文活动从4月份开始至10月底结束,届时将邀请文学界名流对作品进行评选,并对获奖作品进行结集出版。今年8月,为了发挥文学功能,讴歌时代风采,宣传安康、汉阴发展,推进社会和谐,汉阴县政协又积极参与并协办了“城建杯”和谐安康文学大赛活动,目前这项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这些征文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汉阴人民的文化艺术生活,必将有力的激发起汉阴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实施突破发展的热情和信心。     积极搭建载体  推动文化发展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要有相应的载体作为支撑。近年来,我们在大力繁荣政协文艺创作的同时,积极加强与县内外各相关部门、各界人士的沟通协调,积极打造文化交流和作品展示载体,先后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牵头成立了县摄影协会,依托协会出版了展示汉阴生态风光的画册《汉阴风情》,画册一经出刊,受到各界人士的极大欢迎;二是协调楹联诗词爱好者组建了楹联诗词协会,支持创办了协会刊物《文峰集韵》,目前已经出刊二期;三是经和县委、县政府协商争取经费,使县办文化刊物《汉阴文艺》在停办十五年后顺利复刊,在全县乃至外省市引起了巨大反响;四是引导成立了汉阴书画协会,并号召政协委员及机关干部积极参与;五是协调开展了成立汉阴作家协会的前期筹备工作;六是通过调研、考察积极建言县上采取政府引导、社会融资、部门扶持、财政投入等多种方式,加快文化艺术团体建设步伐。目前我县除成立了书画协会、摄影协会、诗词楹联学会外,从县到乡镇、村组还先后组建成立了秦南文社、金秋艺术团、涧池镇歌舞协会、五一村秧歌协会等20余家文艺团体,并经常组织开展活动。通过这些载体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使全县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次的文艺爱好者组织发动起来,形成了汉阴文化艺术领域全民参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浓厚氛围。     认真履行职能  服务文化繁荣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任重道远,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政协位置超脱,促进这些困难和问题的解决义不容辞。近年来,我们认真履行基本职能,立足县域文化优势、文化资源、文化品牌,就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纲要、重点工程建设进行协商讨论,围绕文化建设法规政策的贯彻、规划纲要的实施、文化市场的监管等方面,通过调研、视察、提案、座谈、评议等形式开展监督,探索破解我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为推动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驾护航,使一批长期困扰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得到解决。为加强文化阵地建设,3月上旬,我们组织委员进行专题调研后,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的若干意见,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按照政协建议迅速将县文化馆、图书馆整合组建为县文化艺术中心,恢复了各乡镇文化站,强化了文化阵地建设。针对我县“三沈”纪念馆人员和经费紧缺问题,5月下旬,我们组织部分委员开展实地视察,提出了相关建议,协商沟通后,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采纳,使“三沈”纪念馆发展步入了新的轨道。针对全县文艺创作总体不活的状况,2008年6月24日,我县政协邀请了36名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专题召开了“汉阴县政协文化界人士座谈会”,畅谈我县文化发展繁荣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并对由汉阴县政协主办的三份刊物《委员文化》、《汉阴文艺》、《汉阴文史资料》及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举办的“电力杯”有奖征文活动提出意义和建议。会上,三份刊物的主编分别介绍了该刊物的办刊宗旨、征编原则及编纂出版情况,与会人员对这些文化刊物和征文活动为活跃全县文化阵地、培育汉阴文化精英、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产生的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大为赞赏,并深刻剖析了我县文艺创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如何办好办活刊物、提高刊物质量、挖掘本土文化、培养文学新人、繁荣汉阴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讨论,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会后我县政协专题向县委进行汇报协商,促使县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我县文艺工作的若干意见》,为全县文艺发展开辟了新的起点。     做好文史工作  积淀文化底蕴    做好文史资料工作是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的需要,是通过学习以史鉴今履行政协主要职能的需要,要重视政协工作,就必须作好文史资料工作。我县政协历届领导均高度重视,切实把文史资料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和长期任务长抓不懈。今年以来,我县政协一如继往地按照征集工作的重点,牢固树立抢救意识和精品意识,围绕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目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恪守实事求是标准,突出“三亲”特色,突出汉阴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以史为鉴,积极保护、抢救和挖掘珍贵文史资料,按照广征博采,精选精编,多出精品的原则,精心做好第六辑《汉阴文史资料》稿件征编工作,目前已征集到各类稿件61篇,明年即可付梓问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县政协的引导、推动和倾情支持下,汉阴文化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截至目前,境内各种文化艺术团体已经达到20余家,今年年初创刊、出版的各种刊物、书籍多达8部,在各类报刊公开发表文艺作品近千余篇,创作经典舞剧、歌曲30余部,小戏《娶亲》在山东彬洲调演时获国际小戏一等奖,举办书法、摄影、国标舞、油菜花节各种大型文化活动7场,彰显了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活力和崭新气象。实践证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政协工作,政协工作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大有可为。面对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良好的发展机遇,汉阴政协正以全新的姿态,积极拓宽履职范围,力推当地文化大繁荣,以期有更大的作为。我们坚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这一切只是开始,汉阴政协将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中,以昂扬的斗志、创新的思路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