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未年春夏之交,应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艺创作专业委员会《千高原》杂志社的邀请,我和其他省市三十余名作家一起,参加了《千高原》“走进汉阴”大型笔会活动,笔会活动由《千高原》杂志社和汉阴县政协共同承办。笔会期间,当地各级各部门对此次活动高度重视,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彰显了陕南地区豁达善良、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而当地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尊重和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广、对环境保护的高度自觉和不惜牺牲发展,也给我和采风团的作家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一、汉阴的山青水秀令人流连 “来到汉阴,我仿佛进入了世外桃园。”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宋庄画院院长、《千高原》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专家李应该先生在笔会期间做如是说。 汉阴素有“三山夹一水”的美誉,三山就是指秦岭、大巴山和凤凰山,一水就是指汉江。山清水秀少喧嚣、世外桃源远尘埃,成为汉阴的一大自然特色景观。据介绍,我国首个移民生态博物馆――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凤堰古梯田国家水利风景区就建在汉阴县境内。 这次采风,让大家看到了“一江清水供京津”汉江水原来是如此的清澈无比。而汉阴县的“三沈纪念馆”,也让大家知道了“五四”以来的三位文化大家沈尹默、沈兼士、沈士远,均在汉阴长大,均从汉阴走向全国。 据汉阴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联主席王涛介绍,汉阴国土面积约一千多平方公里,人口约三十万。常年在外打工人员约有七、八万人。汉阴每年财政收入约二亿元,每年财政支出约十四亿元。是国家级连片贫困县。虽然是国家级连片贫困县,但实际上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能给人那种很明显的贫困的感觉。这主要是国家的各种补贴保障了当地社会生活状况的逐年改善,其次是有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创收所致。汉江水承当了京津地区饮用水供应,迄今为止,汉江是国内唯一一条没有遭受污染的水系,也是国家南水北调的枢纽工程所在地。汉阴则是汉江上游流域流经县份,为了保障汉江水不受污染,汉阴迄今为止,不但没有发展任何工业,甚至一些有可能带来污染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都是禁止发展的。就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汉阴县县委、县政府不等不靠、义无反顾、也毫无怨言,自觉把汉阴的发展定位于文化旅游业发展和绿色无污染农业发展这样两种特色产业上来。 二、汉阴的风土人情令人回味 汉阴的风土人情,明显有别于陕北地区甚至汉中地区,带有显著的南方地域色彩。据介绍,汉阴居民构成成分,以外来湖广移民占了很大比例。移民文化成为汉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末清初时,张献忠占据四川,因连年战乱,造成四川境内“十室九空”,清初清朝政府逐渐迁移湖广居民进入四川、陕南,以填补“十室九空”的川陕之地。而陕南地区原住民的淳朴开放也接纳了这些外来移民,大家和衷共济,团结合作,经长期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由此可见,汉阴人的热情好客、接纳四海的胸襟应该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 像双河口镇这个省级文化旅游古镇,就带有明显的移民文化色彩。我们注意到,在这个镇子的周边地带,从山底下到半山腰、到一些山区丘陵的稍稍开阔地带,都有散落的旧民居,依山而建、依坡而修。这些民居大多为土石结构,间以古朴的木架。但房间层高均在四五米左右。虽然外观简陋,但却历经风雨,颓而不倒,且至今未通水电。一些老人仍乐居其间,只有年青人顺应迁村移民的大潮,搬离了那些居住了多少年的老房子,都向集镇和县城聚集。我们曾在双河口镇外十几里地的半山坡上看到一处旧民居,那些古朴的木架都雕梁画栋,厚重坚实且神采飞扬,整个房屋却是建筑在凌乱粗糙的土石基础之上,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样巨大反差的建筑,也许它们年代的久远,足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的大量湖广移民时期。也许他们在进入汉阴的当时,因条件所限,只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草草搭建起了这样风格迥异、令人匪夷所思的建筑。我想,如果不是汉阴政府高度重视本土文化的保护发掘,它们的“遗世而独立”,也许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会很快地消失殆尽。 而在双河口镇附近,有一条当年通往西安的重要通道子午道,当年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其中有一段就在汉阴境内。这一段子午道,汉阴政府也正在积极修复开发当中。 三、汉阴浓郁的文化气息令人赞叹 作为国家级重点扶贫县的汉阴,却拥有一流的交通、教育、医疗环境,拥有全安康市首家县级数字影院,以及遍布城乡的文化馆、图书馆、村级文化广场、图书室等各种便民的文化设施,这也让采风团的作家们感到惊叹。 据县文联主席王涛介绍,全县加入文联各协会的会员有八九百人,作协会员有二百多人。汉阴虽然只是安康的一个县,但目前创办有文学类期刊两种,一种为《汉阴文艺》,以季刊的形式雷打不动每年出版四期;一种为《委员文化》,以不定期出版的方式,至今已出版十四期,该刊虽然为政协主办,却面对汉阴众多作者,以刊登文学类作品为主,成为和《汉阴文艺》并驾齐驱的文学类期刊。近年来,汉阴县一批贴近时代的文学艺术活动蓬勃开展,“中国书法之乡”创建和“省、市书法家协会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深入推进,连续举办十届油菜花旅游季,同时,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长篇小说《漩涡》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县政协主席陈绪伟的散文集《乡村的牛》《以爱的名义》结集出版,长篇小说《秋雨》《古镇风云》正式出版,彰显了汉阴文学艺术创作的生机与活力。 四、汉阴人民对宣传家乡文化的虔诚令人感动 这次笔会处处让人感动。首先是举办方之一的汉阴县政协,包括主席在内的政协一班人全程参与、全程陪同,安排接待之缜密、态度之热情非常让人感动。在欢迎仪式上,汉阴县委书记杜风军赶来参加,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其次是采风团所到之处,比如说双河口镇、汉阳镇、漩涡镇等地,书记镇长都亲自接待,且自觉承担起了义务解说员的角色,从风土人情到地方美食的方方面面,都不遗余力地在宣传汉阴、推销汉阴,都把宣传汉阴、推销汉阴当作自己责无旁贷的一个责任和义务。再就是汉阴人的淳朴热情也令人赞赏。比如说采风团在双河口镇的一处古驿站参观时,一个常年居住于此的老人的笑容和热情就让人很难忘怀。记得我们进入他没有围墙的院子里时,老人很高兴,把他所有能找出来的小凳子都搬到了屋外,让大家坐。当大家想和老人合个影时,老人都把自己最灿烂的笑容留在合影里。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硕士、《千高原》执行主编苏伟因此深有感慨地说,老人的每一道皱纹都是一层笑容,而每一层笑容都是一道最美的风景。又比如说,采风团在汉阳镇吃过晚饭告别的时候,一个匆匆赶来的身影非要和采风团的三十多人一一握手告别,后来才知,这是汉阳镇的年青的罗建平书记。再比如说,汉阳镇的茶叶产业刚刚形成规模,当采风团有的同志提出,我们可不可以自己买点茶叶带回去,也算是替汉阳镇的茶产业做一点点贡献时,也被断然“拒绝”了:这个就不必了,我们已经给大家每人准备了一份茶叶带回去。 可以看得出来,汉阴的文化旅游业和绿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尚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宣传推销办法和模式,因此汉阴各级各部门、各乡镇就成为了宣传推销汉阴的第一责任人,甚至一些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乡镇工作人员都身兼二职,一边是干部身份,一边是导游和解说员的身份。比如说在参观汉阳镇茶厂时,临时担当解说员的一名汉阳镇年青女干部显得非常拘谨,声音都有一些抖,但还是坚持往下解说,但正是这一份“淡定”和“真诚”深深打动了采风团的作家们。大家由衷地赞叹说:我们就是欢迎这样真正带着感情的解说。是啊,源于了对家乡汉阴的热爱,源于了对当地文化旅游业和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自信和坚持,汉阴上至政府官员、下至乡村百姓的每一员、每一人,都把宣传和展示汉阴最美好的一面为己任,这样真正带着感情的宣传和解说,确实让采风团的作家们有一种如浴春风、难以忘怀的感动和感慨。 五、汉阴女孩的美丽典雅令人难忘 短短的五天行程,却给我们留下了最美好、最难忘的印象。忘不了县委杜凤风军书记对采风团的高度重视和热诚欢迎,忘不了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何友军铿锵有力的欢迎致词,忘不了政协陈绪伟主席激情高昂的诗歌朗诵、王生林副主席的精心安排,谭文义兄的热情好客和精明强干、也忘不了宣传部王涛部长对汉阴的“如数家珍”“口若悬河”的介绍和“三美女”韩丹、侯云萍、张海燕纯真开朗的笑容,更忘不了此次接待过程中那些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包括每到一地的那些敬业而满怀激情的义务解说员。 尤其忘不了那个从凤堰古梯田一路伴随我们到刘家堡子、吴家花园的笑起来特别像青年时期的邓丽君的不知名的汉阴女孩。那个女孩也许出自农家,也许是某个乡镇的干部。但是你从她身上无从看出生活留给她的任何印迹。她是如此的雍容典雅,却又不施粉黛。她仿佛不属于这座小城,却又仿佛与这座小城与生俱来,是这座小城的一个华丽转身,或者回眸一笑。 她那色彩斑驳的一裘长裙、她如此窈窕修长的背影,都给人一种沉静的、美到极致的感觉,正像那静静流淌的汉江水、那高旷辽远的汉阴的蓝天,也像那湛蓝到渺茫的远山、葱绿到漫延的原野,不经意间浸润到你的身体,氤氲到你内心的深处,定格成一幅唯美的具有油画效果的风景画。 也许,从此在这世界上,我再也不会遇到第二幅这样唯美的画了。      作者简介:田孝士,现供职于山西省介休市发展和改革局。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晋中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曾获第三届“散文世界杯”征文大赛二等奖,第三届“晋中文学奖”评论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