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星空 > 散文 >> 正文
“绝唱”静思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陈绪伟 | 日期:2016-01-06 | 浏览 次]


     

     安康学院孙鸿教授以《诗与美》的主题,为干部选学课专题讲了千古绝唱之唐诗宋词的鉴赏,我听后真真切切地让人感知“绝唱”魅力的根基所在。“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南北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文学在时代的不同,而创造了独具特色、无可混同而溢美的艺术典型形式。尤其唐风宋韵,渗透于我们整个艺术领域,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其精神活在我们的文化生命中,贯通人们心灵的人生意蕴,激活了我们的情思。
     深深思考,我最能理解唐诗宋词的艺术之美,是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字里行间凸显着极强的地域特点。孙教授讲课图文并茂,视频展现一诗一词一幅幅不同地域的不同建筑风格,有诗释解:“十城五镇无一重,他乡难以故乡逢。文峰塔势城城有,城城文峰势不同。”此诗为证,诗人走过许多城镇,而都与故乡异样,不仅城与城、镇与镇建筑风格不同而外,就连相同的文峰塔建筑在不同城镇中其风格气势也各异,激起诗人更加对故乡的恋情。
     唐诗在斗拱下抒写,宋词在雕梁下润笔,诗人行走在山水迤逦、街市奇观、羽扇纶巾之间;在翘檐上独立,看微雨中飞燕;在绿柳如烟中墨笔生香,凄柔幽婉;在书页间曼曲轻歌,道尽万古痴情。然而,属于唐诗宋词的建筑风格,是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是依山傍水的独特市容,是让人记得住、分得清、找得到的故乡。而如今却不知不觉的、悄无声息的在现代城镇建设中渐渐消失。
  毋容置疑,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字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世界,更改变了地域。蜀道不再难,隔海能亲望,天堑变通途,地球成村庄。但人们居住的那个精致玲珑的自然环境,赏心悦目的人文街市,蓝天白云的宇宙空间,视觉审美的艺术建筑,却已遗忘成淡淡疏影,在墨香古卷中渐渐沉淀。唐诗用书法挥就,宋词用笔墨寄情,书写的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字与精神的优秀传统。虽不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悬念,但试想,那泼墨如骢骏驰骋,怎快得过如今手中鼠标轻点;那绿蜡红烛满堂辉光,又怎亮得过高楼大厦霓灯辉煌。这本是传承文明进步的标示,惠及民生百姓的幸事,创造美好未来的前景,但忽略了“人无近忧、必有远虑“之远鉴。纵观眼前身后,城镇的开发建筑,除没注重保留好古建筑的文化遗产外,那高楼民房街市,睁眼闭眼都是没有个性,少有风格,缺乏情感,难以诗赋,愧于人文的钢筋水泥的丛林。
     于是,有人风趣地说:走南走北不知南北,去东去西不分东西,进城入镇四四方,他乡故乡一个样。因而“乡愁”的散文,“乡愁”的诗歌,“乡愁”的小说,成了当今文学心潮。“一个样”便引起人们的心灵的“浮躁”,金钱攀比导致人文美学在追名逐利中迷失自我,致使人生价值在良辰美景中虚设叹息。通俗演变为低俗,希望演变为奢望,于是问苍天,有谁肯把浮名换作浅斟低唱?问大地,又有谁能坦坦荡荡,一蓑烟雨任平生?所以,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遵循规律,融于人民,才能用无与伦比的文字,写出千回百转却明澈依旧的心境,诗与美就自然实至名归,魅力犹存。
   记得张潮《幽梦影》中有言:“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而到今天,人们在想什么,难道只是“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店,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吗?唐诗宋词中那造就山水仙气、世外清音的佳句,那种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的韵律,还有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教诲,怎能不激动人心,怎能不启示后人。
      “绝唱”静思,辗转反侧,如今城镇建设应有人文,街市建筑应有风格,万千繁华应有美学,人类生存应循自然。“绝唱”静思,亘古不变:寒来暑往看春夏秋冬,昼夜交替分东南西北。


上一篇:冬天疙瘩火
下一篇:山城春声
中国·汉阴 版权所有:政协汉阴委员会办公室 陕ICP备05010055号
地址:汉阴县城关镇和平街 电话:0915-5212601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