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星空 > 杂文 >> 正文
友情的距离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县政协委员 张龙斌 | 日期:2015-10-26 | 浏览 次]

    乙末仲秋,受命领导的托付,我们在凤堰移民研究学会暨客家文化联谊会会长吴大秀女士的带领下,一行四人踏上了南去广州之途,专题就客家文化研究及客家文化产业进行考察。
    客观地说,类似的考察我多有经历,而且每次考察之行我基本上能保持一种淡定的心态,那种信心满满、志在必得、成竹在胸的感觉和成份是明显的,缘由是所考察的选题与现实工作的需要、自身在涉猎领域的作为多方面还算得上得心应手,起码是要做出点事情、有一定的驾驭力的;考察的针对性、目的性及实用性很强。没有道理不信心百倍,心安理得也自在情理之中。
    但此次考察,据说是在省客家学会常务副会长陈良学先生的引荐下,前往广州丰顺县参加一个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客家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家研究专家云集一堂,大师过招,我有何为?那种缺乏自信、郁闷、纠结、沉重的心情自不必说,而且有辱使命的负重感始终挥之不去。
    9月22日晚,我们如期赶到活动地下榻宾馆报道,晚宴是参观完风顺中华龙后在风顺美食城宾馆举行的,兴许是旅途劳顿的原因,亦或是因陌生与不了解导致的信任代沟。从参观丰顺中华龙游园开始,大家都兴致不高,彼此没有搭讪,相互没有融通融合,甚至还有些许戒备,加之活动的联谊者不熟悉与会人员,相互的引荐工作没有开展,整个游园显得松松垮垮、无精打采。
    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晚宴开始,大家各自落座后,彼此有熟识地寒暄着、交流着;余者则尴尬近乎窘迫地等待着宴席开始,尴尬的是彼此因陌生而互不理会,窘迫的是饥肠辘辘的空腹难抵香喷喷的饭菜诱惑,大家就这样一边极不自然地等待着晚宴的开始,一边猜想着晚宴主持人会以怎样别出心裁的方式出现。及至举办方委托机构的文广局大小领导都到齐了,席位也坐满了,却没有谁出面宣布宴会开始。
    此时的我,心里难免升腾起了片片凝云:是与会的人牌子太响、腕儿太大,不屑与尔等卿卿?还是压根我们属于不速之客,分了别人一杯羹、抢了别人的风水?毕竟,在客家文化的研究方面我们小气得很,尚处在懵懵懂懂之时,没有共同语言、不被人看重是自然而然的事。原本对南方人就没有太好印象的我,真有点后悔此行的意义与必要了。
    “欢迎陕西来的客人”,一句带有浓浓闽南腔调的普通话,虽然不够标准又很吃力,但我听懂了。说话的是这次活动的主角,即活动的主要主办方――风顺县荆树楼及冯秀珍客家文化博物馆创办人冯秀珍女士,这个兼客家民居建筑与客家文化研究展示的博物馆,集成了客家民俗、客家饮食、客家婚庆、客家渊源等大量史实与实物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冯秀珍女士于北京科技大学退休后,凝聚心血用五年时间创办而成,她放弃退休后舒适安逸的生活,利用自己毕生对客家文化研究的成果优势,动员自己兄弟姐妹拿出自家一栋祖居,多方筹集大量资金,创办了一个纯公益性客家文化博物馆。其学识、其义举、其精神、其气魄,真是令人肃然起敬。因此,这次活动得到来自北京、广州、广东、河北、福建、香港、西安、陕西多地客家文化研究大师的支持与重视,聚者如云。
    “你们是最远道的客人,真不容易啊!”,冯女士有感于我们的路途遥远,并继续用带着浓浓闽南腔的普通话向来自各地的与会者打着招呼,并以举办者的身份表示了欢迎。随即宴会开始。
    因彼此互不熟识,宴会进行得很是沉闷,客人们也都有些拘谨,除举办者及被委托者――风顺文广局领导分别于各席位客人有过敬酒交流外,整个宴会场面不够热烈与欢庆。此时,吴大秀会长提出到各席位去走动走动,我却担心会不会因“一厢情愿”而让人心生反感或蔑视。但最终,我们是以集体的形式“出访”了。
    出人意料地是,就在我们落座那刻,闻知我们来自陕西的咸阳及在北京工作的陕西乡党纷纷聚到我们席间,与我们寒暄敬酒,之后其它各地的学者们也彼此开始了交流,席间顿时热闹起来。不经意间,我们期遇了祖籍梅州落户深圳现在北京工作的罗金方先生,这个身兼世界客商网总监副主编、海峡卫视《客家人》栏目制片主任、北京海外客家联谊会宣传部长多个职位的本土人,没有我思维定势之中广东福建人通有的那种嚣张、那种商业市侩、那种冷漠矜持,相反,却表现得相当和善、相当儒雅。我们彼此交流的很是投入,在宴会结束之际,罗金方先生用他自家的车把我们送回下榻的宾馆。
    按照活动安排,次日早餐在下榻宾馆使用,与报到当日晚宴相比,早餐一下显得轻松活跃,与会人员尽管仍不十分熟识,但彼此客气友好,相互问候与关照,并主动为对方添食递菜。同桌一位叫陈平的老先生,早年下海经商,后弃商从文,现任梅州市林风眠客家书画院院长,虽已70多岁高龄,但始终致力文学创作及客家文化研究,先后辑结出版若干文学专集,著有《中国客家楹联大典》。他与我们谈经历、谈文学、谈他熟识的汉阴人,事毕邀请我与兴无同仁到他房间,并提款赠送了他的散文集《寻梦牡丹亭》。那种相见如故、热情友善的情结真是令人感动。
    在风顺活动的时间只有短短两天,自报到的第二天起,我们相继参加了博物馆落成庆典、风顺历史文化名胜参观等系列活动,下榻宾馆距活动地都有相当的行程,加之对环境的陌生。这期间,罗金方先生始终以司乘的身份为我们服务。夜晚陪我们参观丰顺县城夜景;活动主角冯秀珍女士既要操心并具体实施各项活动,还无微不至地对参会人员的生活进行安排,当听到我们需要客家文化研究方面的帮助时,即刻安排人把它的《客家文化研究大典》上、中、下三册全套著作给我们四人每人赠送了一套。
    风顺之行时间是短暂的,而我在这短暂的两天里,经历了由忐忑不安、生疏冷淡到情意满怀、恋恋不舍、淡定安心的转变,一改了过去对南方人固有的薄情、奸猾的成见。明白了在这个充满和谐大同、渴望友谊与理解的世界里,破冰友谊的零距离,其时就是沟通与信任的问题。
    南方之行,我记住了风顺,记住了荆树楼,记住了那些为民族文化而歌的人们。

中国·汉阴 版权所有:政协汉阴委员会办公室 陕ICP备05010055号
地址:汉阴县城关镇和平街 电话:0915-5212601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