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阴县双河口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建设的思考
     前提:县委书记杜风军在双河口古镇建设现场调研中,明确指出了“驿站文化” 的历史渊源和深厚底蕴。县长周永鑫提出:要深入挖掘双河口古镇“驿站文化”的内涵,为古镇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随后,常委宣传部长何友军、副县长缪红艳在双河口镇现场召开了“双河口古镇驿站文化研究课题组”座谈会。为此,而三进双河口古镇建设实地考察、探访、寻史、问证,而浅显提出如下思考。
     双河口镇作为陕西省32个重点打造建设的文化旅游名镇之一,应该充分利用其自然生态的景观和沉积千年的驿站文化底蕴,优势打造“千年驿站、石板古镇、端木遗风、丝路通天”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名镇。      一、悠久的双河口驿站文化史源。      双河口镇驿站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历史的商道驿站。县城有“子贡途径汉阴,论道抱瓮丈人”之史实,而双河口镇沿街商铺至今存留的经商牌匾“端木遗风”,虽历经沧桑岁月的洗涤,字迹仍清晰可见,流传着子贡过汉阴步道古都长安栖住双河口驿站论商传道之故事,儒家诚信经商理念在这里得以传承兴盛。      关隘的战略驿站。县志记载“北路扎双河,守关梨树河”记录崇祯10年(1637年)李自成率部2000余人被吓袭击县城,在此受阻三个月;同治2年(1863年)太平军陈守才率部20万人在梨树河被困月余而撤退……等等,说明这里曾是军事防御要地。      繁荣的民间驿站。古镇素有“挑茧过长安,担盐半月还;脚歇双河街,一气出沣口”的众说之言。同时,古镇素来商贾云集,各类商帮穿梭不断,饭馆、酒肆、茶社、药店、铁铺、油坊等等店铺林立,记忆的是旧时民间交流往来、栖息驿站兴旺之缩影。      碑记的红色驿站。1936年陕南抗日第一军军长何振亚驻扎双河口并率部北上抗日;1946年李先念将军率两千战士进驻双河口,追击国民党溃军,有祁排长烈士碑记。      可考证,陡沟垭河的娄道巷客栈、双河口街的端木驿站、楼房河边的楼房子驿站、斑竹园的忠信和栈是其间最重要的驿站,这些遗存修建的古驿道贯穿子午道。如今古驿站的残垣断壁、残存的古驿道仿佛在诉说着昨天的辉煌。 二、丰富的双河口驿站文化内涵     由于双河口古镇驿站历来商业发达,因而文化繁荣、内涵丰富。     端木驿站民间文化艺术多样。古镇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留下许多令人追忆和值得回味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形式,如开山号子、汉调二黄、跳单公、皮影、花鼓、耍龙灯、舞狮子、采莲船、还有泊来的秦腔、眉胡、京剧等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 古镇驿站民俗文化活动悠久。据介绍,唐代初期以来,双河口民间犹为喜爱汉调二黄、皮影、花鼓、耍龙灯、舞狮子、采莲船,有时还请来剧团唱秦腔、眉胡、京剧,古镇原来自发组织的有小戏班,以中、老年人为主自由结合,约20余人,二、五、八逢集都有一场表演。戏台在双溪寺东北方的楼房河口边,传说在同治3年(1864年)一场洪水冲毁后,再没重修。此后的双河口古镇就只保留耍龙灯、舞狮子、采莲船、踩高跷、唱花鼓、哼二黄段子等一些民间文化习俗。      古镇驿站宗教文化深厚。古镇的悠悠历史中,宗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记载着古镇的独特文化,过去人们的精神和信仰就依托宗教场所。据史料记载,当时双河口古镇驿站由于经济比较繁荣,交通十分便利,而人流涌动的古驿道上建有双河口街的双溪寺、财神庙,斑竹园的祖师殿,其它还有灵官庙、地母庙、安南寺、观音峡庙、新龙寺、八角庙等散布乡村,古庙会此起彼伏而久负盛名。      古镇驿站传奇故事甚多。传说有“端木遗风”子贡过双河、怀让传道立双河等;传神有七仙女沐浴水磨滩、观音送子观音峡庙、风调雨顺白龙洞等;传奇有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北下驻扎双河口,同治2年太平军陈守义率20万人北上攻占双河口;开国将军何振亚出生双河口,李先念率军激战双河口等故事。    三、独特的双河口驿站文化建筑风格      石板古镇凸显出驿站建筑风格的远古性和独特性。      古镇筑局格式。双河口古镇内现存的清代建筑,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溪寺”庙宇式建筑格局外,古镇两河两街的总体布局,是每家商户根据自己的生意状况、经济实力,彩沿中轴线建门店、穿堂阁楼、正房,并有两则对称廊房陪衬的一进二处或一进三处院落建筑。还有几户亦有部分由门店、陪房、正房围成的四合院建筑。      外貌特征。古镇内现存建筑最鲜明的特色是石板铺天盖地,一般为双檐式建筑,山墙和后墙为错落的七层灰砖封沿,庭院中轴线上建筑物多为三间,阴三暗五。前低后高,多为二层,人字形双坡,前坡沿上翘,廊房多为半坡一层,部分为人字形双坡二层,前坡长,后坡短。高度低于中轴线上建筑。      门店形状。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清代一条街,街宽6尺左右均为石板,人行道一侧各三尺左右,石条铺中线,石墩檐坎;门店均二层,但高低不等,错落分布,间数大多三间一体,也有两间一体,另有明二暗三和一间一体的建筑穿插其中。一楼为营销门面,敞厅明柱,青石柱础,通过正间进入院内,二楼为储货库,里院一楼为会客、吃住等用房。从店铺的用料,可以看出当时商户的经营类别、规模、经济效益和基本生活水平等。      墙体结构。古镇现存清代民间建筑物均为灰砖,白石灰线缝砌墙,部分次要部位或部分廊房用外砖、内土坯混砌,中轴线上建筑前檐柱同后暗柱(柱砌墙体内)抬梁,属当地百姓所俗称的墙倒屋不塌类建筑。临街店铺商户之间的房屋多采用山搭山建筑,且砌有俗称的马头墙,即防火墙。      门窗风格。古镇现存清代建筑物,门窗均为木制,花色品种交错使用,争相生辉。门店大多板打门,个别为隔扇门。窗也简单,有方格、木条、花格等;穿堂阁楼和正房多为隔扇雕花门,方格窗、花格等;穿堂阁楼和正房多为隔扇雕花门,方格窗、花格窗、隔扇雕花窗等。个别人为双扇雕花窗等。个别为双扇木板门。均为木楼梯、木楼板。个别楼板上面铺石板或土坯防火。极具厚重的历史古韵。      四、 浅拙的双河口驿站文化旅游名镇建设的建议      据史料记载,在双河口古镇驿站的悠悠历史中,由于文书、情报、邮递逐渐发展壮大,带来商贸运输等繁荣兴盛,驿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演绎出古镇独特的人文内涵。因而古镇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必须以古镇驿站为核心,以原生态自然景色为延伸,以地域驿道特色文化为魂,立足古村古镇风貌保护,着力彰显“千年驿站文化、石板古镇特色、端木遗风商貌、丝路通天史迹”四大特征来打造建设。      千年驿站――重塑子午驿道风采      双河口古镇驿站,在历史上是汉水流域越秦岭进长安“子午道”上的一个重要“驿栈”,丝茶耳倍由楚入秦(帝都长安),盐布皮草由秦入楚形成了互通共容的人文大环境,显示出双河口古镇驿站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双河口古镇驿道上的陡沟垭河的娄道巷客栈、双河口街的端木驿站、楼房河边的楼房子驿站、斑竹园的忠信和栈驿站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今天仍然保持较具特色的风貌古韵,它的保留,本身就是一种震撼人心的人文存在。子午驿道风采的重塑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石板古镇――打造中国独家特色      从古镇而言,全国有声誉的古镇(古城),甚至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城古镇有很多个,在这些古镇(古城)当中,每一座古镇(古城)的存在都应该是绝无仅有的,绝不雷同的独一无二。因而,双河口古镇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在保持其“古”的本真外,更应该重视它别具一格的特色,这特色就是石板的铺天盖地,从整个陕西来说应该是“我有它无”,只有打响石板这一古朴特质,双河口古镇的建设和驿站文化的开发才能突破俗套,才能展示出它独有的灿烂光彩。      双河口古镇修旧如旧,应坚持恢复千年古镇石板铺天盖地风貌,石板瓦房,顺街而上,瓦与瓦、房与房都是起伏鳞次的。街面是石板铺成,街心是石条分向,街檐坎是石墩衬砌,室内是石板铺面,天井是石板隔水。这样,让人们已经模糊的石板瓦房记忆,还原回一个石板文化的古朴风韵。      双河口驿站的“古老”,就古在“石板”,老在“石板”上,凸显古代驿站的原始风貌。这种地标性的驿站建筑,其他地方不可仿造也不可替代,是真实的独一无二。石板驿站建筑使用特点更明显,不怕狂风暴雨,也不怕冰雹雪霜,若是下雨还有钢琴般的音乐感。因而还必须把古镇以外现存的两处石板古驿站恢复好。同时要重建进镇山口的石板山门,入镇的石板小道,河道上的石板人行桥,其它方位立石衬砌的石坎、石台、石梯等等。       端木遗风――提升驿站独特品位       把双河口古镇打造成陕西驿站文化名镇,完全具备基础和条件。子贡经汉阴过长安,栖住双河口驿站传学会商多日,古镇商铺至今存留的的经商牌匾“端木遗风”,见证了古镇商兴人旺的儒家诚信经商的理念在这里得以传承光大,这种驿站文化独一无二,就是古镇驿站的魂。这个魂赋予了古镇更强的生命力。        古镇素有“挑茧过长安,担盐半月还;脚歇双河街,一气出沣口”的民间传言。同时,古镇石板街有铺、有店、有坊、有馆、有院、有斋等等记忆的是旧时民间经商交流往来、栖息驿站之兴旺缩影。      要将端木遗风文化与丝路石板古镇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在开发建设中,表现在功能需求上,突出古镇独到的个性。      丝路通天――凸显驿道历史风貌      中国古代“一丝一路”与世界交往,陕西是“丝路之都”,而双河口古镇是南丝北运的“子午道”上的驿站之一,县志记载“陕南山区的丝绸、木耳、茶叶等土特产多由双河口驿站北运,而关中地区的食盐、布匹、杂货等也由此驿站南运”。因而,秦楚丝路交流,双河口古驿道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演绎着许多沧桑岁月的丝路风雨记忆。应该追踪溯源,深度挖掘和包装,做到“它有我新”,“它新我奇”,将其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古镇建设中,凸显出古驿道的历史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