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 文史重点县 >> 正文
《委员文化》首刊(2008第1期 总第1期)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汉阴政协 | 日期:2009-09-08 | 浏览 次]
委 员 文 化


汉阴县政协文化研究期刊
刊名题写  戴自中
委员文化编辑委员会
主  任:陈绪伟
副主任:吴大秀    张德军    廖灵君
委  员:谭文义    沈兰康    屈运平    郭道宝
沈桂平    熊  兵    罗  敏    锁成吉
余昌华    唐正安    陈世宁    唐志惠
王敬群    陈兴全    杨兴无    吴立群
王德余    郭宝宏    马文艳
编辑部主任:屈运平
副  主  任:张代宽   徐  军
编      辑:巫其祥   王敬群   张利宝
孙远友   张  春   黄仁洪
景永康   万本辉   康厚林
吴大印   沈晓红   侯云萍
韩  丹   张海燕   
版式设计:  屈运平   张代宽
打    印:韩  丹   张海燕
校    对:康厚林   沈晓红
总    校:张  春
出    品:《委员文化》编辑部
联 系 人:侯云萍
电    话:0915―5212601
地    址:汉阴县政协二楼202室
E―mail:hyxj-0915@163.com
刊    号:陕新出内印字第(5168)号
印    刷:安康文化印务公司
2008第1期(创刊号)  总第1期


目   录


序……………………………………………………… ……陈绪伟

三沈论坛

自述………………………………………………………… 沈尹默
沈兼士的治学思想………………………………………… 周祖谟
“五四”前后的沈士远…………………………………… 姚荣文
对人生的纯真哀愁…………………………………戴承元 杨明贵
“三沈”昆仲努力的方向,就是发族文化复兴的方向
…………………………………………………赵为民
弘扬三沈文化 提升汉阴精神…………………………… 陈绪伟


一路歌唱

致 政 协 委 员……………………………………………陈绪伟
啊,汉阴(歌词)……………………………………  …孙远友
汉江•我的母亲河(朗诵诗)……………………………孙远友
站着的老师(散文诗)……………………………………方衍春
金秋之歌……………………………………………………张利宝
赶路…………………………………………………………陈汉元
建设者的青春………………………………………………吴立群
奉献…………………………………………………………刘安琪
城市风景线…………………………………………………刘安琪
清平乐………………………………………………………戴辉旭
山泉水………………………………………………………黄仁洪
天净沙………………………………………………………王德余
展示乡镇特色 共创未来辉煌
――汉阴十八乡镇随笔 ……………………………屈运平
夸汉阴………………………………………………………张代宽

墨意挥洒

心灵之声

江城水中月……………………………………………………陈绪伟
瑞雪迎春………………………………………………………戴辉旭
冬天的白桦……………………………………………………黄仁洪
简单是一种方法………………………………………………邹  毅
三月,我在田野上缓缓走……………………………………谭文义
拥 抱 夏 天………………………………………………… 侯云萍
品读人生………………………………………………………曾家毅
文明心语………………………………………………………罗  敏
《大刀》熠熠生辉 民族精神永存
――电视剧《大刀》观后……………………………张代宽

方寸靓影


地域风情

亮丽文峰塔……………………………………………………陈绪伟
月光下的山村…………………………………………………陈绪伟
上龙冈…………………………………………………………戴辉旭
清晨随感………………………………………………………戴辉旭
故乡泥土里的珍珠――乡音…………………………………巫其祥

乡土故事

茨沟竹林………………………………………………………陈绪伟
穷汉张大牛……………………………………………………戴辉旭
桩老二…………………………………………………………陈绪伟
角色的换位……………………………………………………戴辉旭
情觞(小小说)………………………………………………李泉森

委员风采

从“小作坊”到大舞台
――记优秀农民企业家、市政协委员徐荣春…………黄仁洪
以笔为犁 耕作不息
――我写作生涯的苦辣酸甜……………………………巫其祥

传闻逸事

两合崖观音阁记………………………………………………蒋孝琬
红毛野人的传说………………………………………………殷少卿
铁瓦殿后山崖有铁锚…………………………………………殷少卿
菩萨泉的来由…………………………………………………蒋孝琬



《委员文化》序言

带着淡淡的墨香,伴随着春的脚步,《委员文化》创刊号在全体创编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面世了!
和知名经典文化刊物相比,这份刊物或许显得微不足道,甚至是有些幼稚,但对县政协而言,它的出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体现了委员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发挥优势群策群力推动全县文化大繁荣的信心和决心!
得益于灵山秀水之孕育,汉阴人自古尊圣重文,由此造就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远有抱瓮之乡之美誉,近有三沈故里之盛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创建文化强县,通过深入发掘、打造“三沈”文化品牌,积极组织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汉阴县文化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文化之乡声名远扬,有力地提升了汉阴形象,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薪火相传兴文化,继往开来谱华章。党的十七大旗帜鲜明地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号召,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也明确提出了申报全国“书法之乡”的目标,汉阴的文化事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面对新形势,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创汉阴文化事业的新局面,这是全县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化界应该深思的重大课题。政协委员人才荟萃,文化艺术精英汇聚,在发展文化事业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应该,也必须为全县文化事业发展做出应有努力,为此,我们把2008年确定为“文化建设年”, 计划以政协为平台,以各类文化团体为载体,广泛发动、引导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学、戏曲、书法、摄影等文化活动,并确定以“营造文化氛围,弘扬人文精神”为宗旨,融思想性、观赏性、知识性、可读性、资料性为一体,创办《委员文化》,冀此为我县文化建设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为全县文化大繁荣推波助澜,同时也在拓展政协履职范围上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因为时间和水平的关系,《委员文化》创刊号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在此衷心地希望各界读者不吝赐教,帮助我们把这份刊物办得更好,使之真正成为委员相互交流的文化平台、政协对外宣传的窗口、活跃全县文化艺术的园地和推动全县文化繁荣的重要载体。我也相信,在大家的支持下,这份刊物必定越办越好,汉阴的文化事业也必将在全县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这份刊物从提出构想到创刊号问世,得到了全县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市、县领导先后题词以示支持,委员们发挥个人特长,积极创作,踊跃投稿,编辑人员认真策划,精心组稿,为刊物顺利出刊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谨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刊物创编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自  述

沈尹默

我是浙江省无兴县竹墩村人,但我出生在陕西兴安府属之汉阴厅(一八八三年),一直到二十四岁才离开陕西,回到故乡来了,住了三年。
我的曾祖父玉池公是前清副贡生,终身清苦,课徒为生,冬夏一床席,无钱置书,常手抄经籍,授子侄辈诵习,幼年犹得见其所写小楷尔雅。祖父拣泉公是前清解元,潘世恩、何凌汉的门生,在北京时,常为潘代笔。他的诗思敏捷,酒酣辄手不停挥,顷刻成章,书法颜、董,有求之者必应,毫不吝惜,后随左宗棠到陕西,即未他往,曾任汉中府属之定远厅同知,有遗墨赏桂长篇古诗在城外正教寺壁上。后来我父 斋公亦官定远,前后连任十年。我十五岁时,已略知书字,因命我将祖父题壁诗钩摹一通藏之。父亲亦喜吟咏,但矜慎不苟作,书字参合欧、赵,中年喜北碑,为人书字,稍不称意,必改为之。公余时读两汉书,尤爱范史。我幼年在家塾读书,父亲虽忙于公事,但于无形中受到薰育。定远原是僻邑,而官廨后园依城为墙,内有池亭花木,登高远望,则山野在目,河流湍急有声,境实静寂。每当题余,即往游览,徘徊不能去。春秋佳日,别无朋好可与往还,只同兄弟姊妹聚集,学作韵语,篇成呈请父亲,为评定甲乙。山居生活,印象至深,几乎规定了我一生的性格。直至二十一岁,父亲见背,始离山城返居长安,不久,即赴日本留学,未及一年,以旅费不继,归国,遂奉母回吴兴。偶有所作,被同乡俞寰澄看到,游扬于盐商周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