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与幼儿园家长的接触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很多家长很“爱”孩子,但“爱”得的确有问题,甚至于“爱”成了“害”,真是印证了一句话――“无知的爱就是害”。先请看几个幼儿园生活的场景。     场景1:早上入园时间,在幼儿园门口,一位奶奶吃力地抱着孙子进入幼儿园,走进大门后,这位中班的孩子还紧紧抱着奶奶不撒手,老师说“奶奶累了,自己下来走吧,你一定行!”,可奶奶仍然没放下孩子……     场景2:已经是初夏的时节,幼儿园每个班寝室的小床上都有些厚被子,老师提醒了很多次,但家长都没拿回去换,因为他们生怕孩子冻着了。其实,孩子在午休时盖着太厚的被子,导致孩子浑身都是汗,起床后更容易感冒。     场景3:午饭时,小二班豆豆的妈妈又来幼儿园给他喂饭了,几乎每天不是妈妈就是奶奶专程来喂豆豆吃饭,她们实在有事没来幼儿园的话,还叮嘱老师喂饭给他。 ……     这只是幼儿园随时随地能见到的“小插曲”。怎么做才是真正地爱孩子、正确地爱孩子?我想来谈谈我的看法。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也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更是家族血脉的传承。从母亲怀孕那一刻起,其实这份教育孩子的职责就交给了父母亲,后来孩子呱呱坠地不仅给每个家庭带来了喜悦,更是意味着教育已经融进了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孩子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其实就给了孩子正确的爱。     首先,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奉献真爱,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现在的孩子真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这些“宠爱”、“溺爱”、“怜爱”都不是真爱,而是一种不理智的爱。如著名歌唱家的儿子就是因为这种不理智的爱,使这位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优秀”的孩子,最终酿成大祸,作为家长也只能含泪咽下这个苦果,这个家庭教育失败个案应引起家长们的反思。这种表现是因为忽略了孩子是否需要,家长完全从自己主观愿望出发,在这种“爱”的作用下,孩子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它不可能带来家长所期望的那种效果,而只能使孩子变得孤傲、冷漠、自私或者怯懦。而“真爱”表现为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孩子的思想、情感、愿望得到充分理解。这样以来,家庭中就会形成一个平等、民主、融洽的家庭氛围,就为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弯下腰与孩子平等交流”,做孩子的朋友,陪他(她)做游戏、读书、玩耍,与孩子多做语言沟通等等。     其次是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卢梭说得好:“母不母,则子不子。”这充分说明父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当好孩子第一任老师的重要性。孩子的模仿性很强,但又缺乏辨别能力,好的行为坏的行为,孩子都会去学。同时,为人父母者不仅仅在于是否满足孩子正常的物质需要,更在于是否满足孩子健康的精神需要。这就要求为父为母者须提高自身素质,学习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能够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性格培养等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另外,作为家长还应该具备正直、善良、豁达、坚韧的心理品质,对家庭有强烈的责任感,给孩子做出榜样,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具有良好素质的父母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家庭教育的需要。     再次,家长要对教育部2012年10月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加强学习理解,因为《指南》不仅仅是要求幼儿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同时也是要求家长通过认真学习《指南》,不断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在《指南》中明确说到,“《指南》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只有育儿方法得当,家庭教育才会成功,孩子也才会健康快乐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今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说到了家庭教育,他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这是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是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作为国家领导人,习总书记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说得如此精辟,值得我们每位做家长的好好领悟和实践。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个,每天的成长也只有一次,抓好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为家庭创造幸福,为孩子创造美好未来,希望我们的家长朋友都能做一个会爱孩子的家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