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 人物传记 >> 正文
回忆革命熔炉――陕南公学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薛中林 韩光森 | 日期:2012-09-05 | 浏览 次]

    1949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汉阴县城。第二天,汉阴县城街上就看到了解放军先遣部队张贴的陕南公学招干公告。陕南公学系西北军政委员会举办,校址在汉中。当即又听了接管汉阴的县委书记兼县长宋景先在汉阴中学关于陕南公学招干的首次讲话。当晚我们就去找到时任县政府秘书的张世康,他给我们开了介绍信。次日,步行到距汉阴70公里的安康师范接受考试。报考者均是安康各县的男女青年学生,我们都考上了被录取了。应考的汉阴老乡、同学孙常贵、龚询亮、高荣华、胡玉青、胡玉学、张世宁、欧丽蓉、张德媛等人也被录取。
    汉中距汉阴近200公里,当时解放军刚刚击溃在陕南的国民党残余部队,虽有简易的汉白公路,却没有汽车可乘,去汉中只能步行。我们和安康地区的学员在汉阴集中后,就西行上路了。由于国民党盛文领导的军队从安康战败撤退时,就沿途将汉白公路上的桥梁全部炸毁,公路上也埋了不少地雷。我们这次到汉中非常艰难,沿途风险很大。当时大家热情高涨,不畏艰险,还边走边喊口号,高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等歌曲。翻越石泉马岭梁时,有两位女学员不幸踏上了地雷,当即牺牲。大家悲痛地向死者鞠躬后,挖了葬坑,就地将她俩掩埋。此景此情,更加激起了我们每个学员对国民党的极大愤恨。第一天露宿于石泉县的马池街,大家齐动手,借老乡的铁锅炒玉米花充饥,对此艰难,没有一个人发出怨言,说牢骚话,而且主动给群众又担水又打扫场院。途中我们男学员还替女学员背背包。第二天到了石泉县城,我们仍露宿于街头,真正做到了“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石泉县城南边汉水滔滔,没有桥梁,好在还有一艘渡船在战乱中未毁,经带队领导交涉,船工对我们十分热情,细心驾船,每次可乘渡10几人,一次又一次地把大家送到汉江彼岸。这样,我们总共走了7天才辛苦地到达汉中。时值隆冬,北风呼啸,大雪飞扬,我们这支队伍仍宿于汉中街上屋檐下。第二天清晨,又集中整队,去距离汉中城约30余华里的石羊寺。
    石羊寺是过去国民党胡宗南部举办战干团的所在地,现在设为陕南公学的校址。入校第一件事就是编队,学员分为5个大队,每队300人,我们俩分在二大队。没有教室,只有宿舍。男学员住的是土筑的长排宿舍,用稻草铺成通铺,每个人可分得1尺5寸宽的床位。女学员住宿条件较好,名曰“祝园”。那里风光秀丽,山绿滴翠,真乃“世外桃源”。这个地方原来是国民党陕西省主席祝绍周在汉中的“行宫”,有花园,还有为躲避日寇轰炸修的防空洞。入校第二件事,就是每人填写一张学员登记表。第三件事,由教育主任宋筠向学员讲解学习目的和内容,说这次主要是为陕南三个专区培训干部,为这些地区清匪肃特、反霸减租、土地改革、查田定产等革命工作培训骨干人员。大家听了兴奋极了,纷纷鼓掌致意。接着,紧张的学习生活就此开始。各队队长和管理员大多是山西老解放区随军南下的老干部,他们理论水平高,其中有文艺才干的也多。学校领导有:陕南行署主任兼校长时逸之,汉中行署副专员兼教育主任宋筠,陕南共青团区委宣传部长兼陕南公学团总支书记谷岗。学校没有专职教师,给我们讲课的有省委副书记张邦英,汉中地委书记祁果,陕南区党委宣传部长郭奇及校领导时逸之、宋筠、谷岗等人。先学习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艾思奇《社会发展史》,由谷岗辅导,讲从猿到人的进化发展过程。然后讲反霸减租、土地改革、党对民族工商业政策和时事要闻、国际形势等。在讲到为什么要进行反霸减租和土地改革时,学校还用3天时间开展忆苦思甜活动,发动学员控诉旧社会的黑暗统治,控诉国民党政府和地主阶级对贫苦人民的剥削压迫,被国民党拉丁拉夫受尽折磨等等。这些控诉,对学员们教育深刻,以至泪流满面。接着对学员中混进的特务、“一贯道”头目、天主教神父、伪乡保长等进行了清理、揭发、批斗。通过清理查清敌情后,有的被开除学籍,有的被关押,立案审判。如城固县的李天成是天主教的神父,他每天还偷看天主教经文。又如汉阴县胡×,在小组发言时说“蒋委员长抗日大英雄,太可惜了……”,之后当然被开除回家了。
学员们在听课时,全部集合到高低不平的山坡操场上,以石块当凳子,两腿一屈,膝盖当课桌。那时学员用钢笔记笔记的很少,用毛笔记笔记的不少,我们就是用毛笔记笔记。
    当时正处在革命困难时期,学员的生活依然很艰苦。大家响应陕西省主席马明方的号召,每人每天节约1两米,每天一稀一干,8人一席,每席1盆萝卜白菜,露天吃饭。我们正处在长身体时期,确实吃不饱,但无人发怨言。星期天我们还得上山砍柴,大家都争先恐后,干劲十足;下午还派到附近农村催要公粮,主要对象是地富人家。学员中有不少男女学员会弹会唱会演戏,经过文艺干部指导培训后,还去汉中城内演《白毛女》、《赤叶河》等话剧。我们这些没有文艺天赋的,则进城扭秧歌、搞宣传,深受城乡人民的欢迎。解放初期汉中建立的红星歌剧院,大多数演员就是陕南公学毕业学员分配去的。
    每天清晨,听军号声起床,叠好被子,穿好衣服,在小渠洗冷水脸,在室外出操,学唱革命歌曲。记得常教我们的歌曲内容有:“五万万个人,十万万只手,高高举起钢铁般的拳头,打死蒋介石,打死吃人的野兽……”,“年青人,火热的心,紧紧跟着毛泽东前进……”,还有“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等。每当我们唱起这些气势雄壮的革命歌曲时,常常使我们热血沸腾,内心激动不已。唱歌以后,便进宿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心得和体会。当时,对“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的问题,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通过反复学习,联系历史,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分析,经大队领导的辅导,才得到了较统一的认识。我们还学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并进行讨论。明朝陕北米脂县李自成领导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夺取了政权,进北京后却让胜利冲昏了头脑,致使农民革命惨遭失败的历史教训,使我们懂得:现在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革命胜利,这一胜利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新时代,无论个人对革命如何有功,都不能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以致忘乎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必须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永远清正廉洁,谦虚谨慎,革命才能最后成功。《甲申三百年祭》的针对性、现实性,对我们这些即将投入革命工作的青年人来说,它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育是极其深远和终身难忘的。
    数十年来,我们和陕南公学的学友,有很多人由于受党在特殊历史时期“左”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地受过迫害和委屈,但我们对党对人民的赤诚忠心始终不变。我们跟着党走这样漫长、曲折的革命道路,不计较个人名利,永远忠诚于党,与青年时代在陕南公学时党的哺育和培养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饮水思源,感慨万千!
    我们在陕南公学的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4个月,却是我们终身难忘的4个月,是我们一生最值得怀念、最值得留恋的4个月。陕南公学是一个革命熔炉,它锻炼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青年,使我们成为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的战士。1980年秋,我们去陕西省人大看望当年曾任“陕公”校长的时逸之时,时老对我们说:“陕南公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艰苦奋斗,是按陕北公学延安精神办的,你们要能写一篇小文忆陕南公学,登在《汉中日报》、《安康日报》或《政协文史资料》上就好了”。
“陕公育我报国魂,星斗转移难忘情;劫后余生天地阔,酬志古稀更精神。”
    我们谨以这段文字,为60多年前的陕南公学献上追忆的花朵。
中国·汉阴 版权所有:政协汉阴委员会办公室 陕ICP备05010055号
地址:汉阴县城关镇和平街 电话:0915-5212601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