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 人物传记 >> 正文
我参加革命的经过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杨 弃(丁荣德整理) | 日期:2012-09-05 | 浏览 次]
    我于1918年2月出生在陕西省汉阴县蒲溪镇后坝村的一个杨姓大家庭中,原名杨泳周,字郁斌,参加革命后,改名为杨弃。
    我祖父杨德昌,是清朝末年院试中第者――生员,又叫庠生,俗称秀才,后在家教书兼做生意。我出生时,家道还是很不错的,在蒲溪地区来说,是比较殷实的。我父亲杨伯昭主持家务以后,又置了一部分田产,出租一部分,自种一部分。每年家中都有几十石(一石约合稻谷300多斤,苞谷400多斤)的收入。
    在我3岁时母亲去世,继母对我不管不问,只好由姑姑侍养。6岁时,我随祖父及二叔读书,受的是私塾教育。由于祖父和父亲对儿孙管教甚为严格,我只能埋头读书,对社会和局势尚无明确的认识。
    在我十二三岁时,社会更加动乱不安,军阀混战,土匪到处蜂起,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由于家中没有势力和靠山后台,因而也不时受到一些劣绅、恶霸、豪强的勒索和欺侮,家境也渐有衰败。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辍学回家,在家中干些放牛、打猪草、砍柴火等力所能及的劳动。由于年龄的增长,同时也接触到社会上的种种不平之事,使我萌发了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因为闲居在家,我就经常向别人借一些诸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薛仁贵征东》等侠义小说看,心中便产生非常仰慕小说中的英雄侠客,幻想长大后,也要仗义行侠。这样就更滋长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愤慨和不满情绪。
    在家新居两三年后,我愈发感到要铲除社会之不平,不读书是不行的。因此,我三番五次强烈要求继续上学读书,以增长知识和本领。父亲也感到家中无势力受人欺压,也幻想让我读书将来做大官,好出人头地。遂在我15岁时,家里决定继续供我上学读书。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功课准备,考入省立七中(即安康中学)继续学业。
    我入学七中初期,学校尚无明显的党派活动,只听说有过共产党的活动,有两名学生曾被国民党军警逮捕。因此,我当时的念头仍然是好好读书,由于数学底子差,先进了半年补习班学数学。经过补习,学习进步快,考试成绩也好,还得到县府的学习补助金。
    在我读初中二年级以后,由于社会时局的发展变化,学校各党派、各阶层也逐渐活跃起来。部分学生和教员看到国家破碎,社会黑暗,个人也没前途,因此经常聚会抨击时弊,并开始宣传抗日活动和传播鲁迅、矛盾、邹